搜索
  登录

传统文化的瑰宝——龙里苗族古歌《果乐》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2360字

传统文化的瑰宝——龙里苗族古歌《果乐》

苗族,是世界分布最广泛,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她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以蚩尤为首的“九黎”被炎帝与黄帝联合打败后长途迁徙,先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时期始入黔,元初入贵阳一带。今龙里县湾滩河镇果里村及其周边的“红毡苗”便是其中的一支,明朝初期从贵阳迁徙定番(惠水),中期遂移果里一带定居。

要说果里的苗族文化,不得不说到吴启林老人。

70岁的苗族寨老吴启林,是位退休的教师,对寨子里的历史了如指掌。近年来,吴老也积极在为传承当地的苗族文化而奔波。

“很多人只会唱歌或者吹芦笙,对于这里的苗族文化的来龙去脉是说不清楚的,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读过书,缺少文化”,吴启林说。

吴启林最大的心愿是把这里的苗族文化传承下去,现在他尽力在做的也是把当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每一年的正月初五或者四月八、六月六等苗族节日,退休后的吴启林都带领族人开展传统的民俗活动。由于德高望重,吴启林老人也成了当地知名度最高的寨老。

“果里”在苗语里是“腰”,是中心、非常重要的意思。《果乐》是以果里村为中心方圆数百平方公里不同支系苗族原生态的民族古歌。《果乐》是当地苗族对其世代传承的古歌称谓。《果乐》释意为古老的歌。果里苗族古歌大致分为古歌、酒歌、情歌、飞歌、排歌五类,曲目极为丰富。歌谣内容主要有驱邪、驱归,纪念祖宗、回顾历史,互相祝愿、赞美生活,抒发感情四部分,反映开天辟地、铸日造月、人类繁衍以及战争迁徙和建斗牛场、跳月场、敲牛祭祖、田间耕作、婚丧嫁娶、表情达意等与苗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古歌曲调、句式多反复,押调不押韵,旋律苍劲悲凉。随着岁月的洗刷,其独有的原生态多声部唱法和优美的旋律,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林中有着重要一席。

传唱了几千年的苗族古歌《果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再现了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应该说是为了生存的大逃亡,再现了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颠沛流离,与大自然搏斗与邪恶斗争的历史长卷,他们用不同的唱腔表达自己对祖先的崇敬、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因为苗族没有文字,各种信息被历史所湮没,智慧的苗族先民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这是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古歌《果乐》作为一部浩大的民族叙事史诗,凭口传心悟,文化薪火世代相传,令人震撼。

牛作为农耕的重要生产资料备受苗族喜爱与崇拜,如果说养牛、相牛、斗牛、敬牛、拜牛是苗族千古流传的习俗,而敲水牯牛祭祖则是他们最为重要一项传统活动。果里苗族认为,其祖先在大举迁徙的途中是骑着牛来的,是牛载着先祖渡过宽阔凶险的江河,战胜无数艰难困苦,因为有牛他们每遇坎坷才逢凶化吉。是牛将他们的祖先引领到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只有牛才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故而对牛崇拜的习俗从古至今,一如既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牛伴随着苗族一路走来,见证者着苗族沧桑的历史以及奋发向上的发展历程。苗族对牛情有独钟,源于它的身上所饱含的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果里苗族古歌大多在春节或“杀牛祭祖”等祭祀活动中演唱。

苗族杀牛祭祖(俗称“敲牛”)源远流长,被当着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果里苗族把牛喻为“美丽的姑娘”,认为只有用牛来祭祀祖先,才是光宗耀祖的体现,以此表达他们不忘祖先恩德,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同时也显示“敲牛”族人的兴旺发达,不负众望。杀牛祭祖时对唱古歌是最重要的内容,及其庄严隆重。由姑妈家请一个或一对歌师,到敲牛祭祖的舅家去对唱古歌。在舅家设歌堂,用四五张方桌排成长桌,姑妈一方坐长桌的里边,舅家坐另一边。姑妈家一方兴唱,舅家一方对答。每个歌师歌唱完一句,双方陪衬的二三十人附和唱“哎哈”。唱的全是男人,歌唱的内容涵盖开天辟地、繁衍人类以及战争迁徙等内容。歌师唱古歌,要用竹子搭桥,杀黄牛用5根,杀水牛用7根,用单不用双,歌师唱着古歌,引领祖先灵魂在回归故里的途中能渡过“一条清水河”(长江)和“一条黄水河”(黄河),跨过险山恶水,回到祖籍地与祖先和亲人们团聚。“过去我们住在地中间,地方宽得没有边,亲家儿女遍天下。现在这里不是我们长久立命的地方,日日准备逃远方。这里不是我们永久居住的地方,时时准备要搬走,搬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和祖先的灵魂在一起……”。从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先民居住在长江、黄河流域一带,而且生活富足,人丁兴旺。

文献记载,果里斗牛场开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无论迁徙到哪里,开斗牛场都是传统习俗。“开个牛场在寨边,望场不忘老祖先,建个牛场在城边,游场要忆祖先情”,苗族斗牛,以古歌开场,回顾历史,怀念祖先,乐在其中。

斗牛是歌,“跳洞”也是歌。苗族祖先最早居住在山洞里,山洞是发祥地,苗民对溶洞有特殊的情结,认为人生是一个个轮回,“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跳洞”唱古歌是与祖宗团聚。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果里及其周边的苗族聚集在宽敞的山洞内举行规模盛大、别具一格的“跳洞”祭祖活动,仪式上,歌师唱古歌是开篇必不可少的程序,伴随激昂的鼓点,悠扬的芦笙,苗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肩并肩,手拉手,汇入歌舞的海洋,与祖先一道共庆欢乐时刻,共度美好时光。

一支长途跋涉的部族,心里惦记着先祖,时刻不忘根本,历尽艰辛,文脉不断。他们传唱古歌诉说千百年来对遥远故土的思念,用心与祖宗灵魂交流,实现精神的升华,这难道不是民族生生不息,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因所在么?

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牢记历史,把握文化血脉的民族是睿智的。上下五千年,果里苗族古歌《果乐》乘日月,沐风雨,仍然散发着来自远古中原文明的历史芳香,从中可以嗅出苗族的过去,可以遥想华夏民族的童年。

该文发表于《黔南日报》(2014年7月6日)

《贵州民族报》(2014年10月21日)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