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黔中苗族“述啊岜”文化管窥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2671字

黔中苗族“述啊岜”文化管窥

地处黔中苗岭大山深处,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山台地草原——龙里大草原南部,云雾山西陲的果里,这个典型的黔中苗族自然村寨,作为“黔中苗族”腹地,至今仍保存着相对完整的苗族文化习俗,特别是苗族文化的核心——芦笙歌舞,以其古朴原生而又与时俱进的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享誉黔中。

果里地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摆省乡,是一个苗族世居山村。然而,从其广义地域上来看,果里又处于黔中(贵阳、龙里、惠水)苗族的腹地。这里曾经是黔中苗族最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具有黔中苗族文化活动的所有场所。

“跳洞”就是其中的代表。“跳洞”是汉译后目前通行的说法,这里的苗语叫“述啊岜”,“述”是苗语“看”的直译,“啊岜”即“山洞”。

每年新春正月初五日,黔中一带苗族都会身着苗族盛装自发来到果里寨上后山的山洞——“岜茅路”“述啊岜”。苗人们在洞里吹奏芦笙,欢跳芦笙舞,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传承着苗族悠远的文化。

一、山地民族在特殊地域中合理选择文化传承的平台

苗族因“战事”一次次被迫背井离乡离开自己富饶美丽的家园后,自中原分别向东南西北的蛮荒山地逃生,一次次的建破就是一场场辛酸的旅程。颠沛流离的苗人们逐渐远离中原,散居于我国边陲深山老林中。居所没有一块平地,加之野兽出没,更为重要的是不能让“追剿者”发现自己的踪迹,而自己的文化不能不传播、族人之间不能不交流、民族凝聚力不能不增强,于是在新春佳节欢庆之际,智慧的人民自然而然地选择了相对宽敞、相对封闭、利于自保的“啊岜”作为自己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

在黔中一带,“述啊岜”是苗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流平台。黔中苗族“述啊岜”相当于黔东、黔北苗族的“芦笙节”,不同的是,黔东、黔北以固定的“芦笙场”(“芦笙堂”)以及集中活动的时间为特征,黔中“述啊岜”虽然也遵循着固定的时间(每年正月初五开始直到十一结束),但地点却是不固定的(轮转于较为集中的苗族村寨的山洞或平地),特别是“地点的轮转”的特殊内涵和意义是极为切合苗族——山地民族的社会生活实际的。

黔中“述啊岜”以果里的“岜茅路”影响力最大,此外还有沙坪、甲定,洞口、克里、摆弓、摆本、新寨等。

二、以节日为纽带不断加深、巩固苗族群体的情感联络,促进共同发展

从“黔中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上来看,“述啊岜”其实比“过年”更像“年”。在“述啊岜”期间,黔中方圆百里的各个村寨的苗族,除了组队参加芦笙歌舞活动外,纷纷举家外出到各个活动地点或临近的村寨走亲访友。主人家早就在年前准备了充足的宴饮物资,如腌制熏烤后喷香的腊肉、甘甜纯美的米酒等。有宾朋来临,宾主通常会相约去“述啊岜”观看芦笙歌舞演出,晚上举行酒宴,当大块的腊肉端上来,大碗的米酒斟上,宾主通常以歌代言,把酒言欢。在温馨融洽的氛围中论古谈今,交流生活心得,通宵达旦。

在交通不便的山地,在安步当车的年代。苗人们只有在每年的这些个节日里才得以相聚,自是万分珍惜这互通有无的机会。苗族历史文化也就蕴含在这不变的节日中不断向前发展并代代传承。

三、因地制宜,构建苗族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场所

广大的苗族聚居区,体现出散居的特点,即山地深处散着星罗棋布的自然村寨。不像现在有统一的“学校”,便捷的交通。苗疆的年轻人大多就在自己的居所进行农业生产活动,鲜有外出社交的机会。

“述啊岜”因此就成了每年一度苗疆年轻人们交朋结友的良好时机。

在“啊岜”里,当某个村寨的男孩们吹奏起雄浑的芦笙,列队起舞时,其他村寨的女孩们若有心仪的对象,就会跟随其后,踩着芦笙节点翩然共舞。他们在一圈圈的舞蹈中彼此以芦歌笙舞交流情感。在苗疆,不会吹奏芦笙的小伙是不受欢迎的。

偶尔,会在“啊岜”周围的路上、山上、林间传来芦笙与“木叶”的合奏,其间夹杂着阵阵嘹亮的歌声。那该是年轻人们在以独特的方式交往了。

无论是群体的芦笙舞,还是个体的歌声相和。都是苗族年轻人们以自己本民族的方式在交流族群的情感,情投意合者就此而组建家庭,进而延续苗族的社会历史。

四、芦笙技艺竞赛、苗族文化传承的“大课堂”

苗族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虽然“文明”地“遗失”了本民族的文字,但是,任由世事变幻,至今没有遗失自己的文化,而是用苗家的方式传承着苗族的文化。

作为“集苗文化精华”的芦笙,自然就成了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质。关于芦笙的故事,古往今来有很多记述。虽因地域差异而呈现一定程度的“小异”,然其精神实质和故事的构架基本上是“大同”的。即苗族先祖创制了芦笙,没有芦笙就没有苗族,芦笙是苗族社会的“招牌”。

据老歌师们口述,黔中苗族芦笙曲共有九九八十一章,分下、中、上三大部分。可惜,如今能完整吹奏的人已是寥寥无几了。

“述啊岜”的形式就是在山洞里展演芦笙歌舞,而其内容却是在演绎苗族传统的芦歌笙舞。

各村寨的芦笙歌舞队尽管演出的主角是年轻人,但编剧、导演以及监制等都是本寨的老人们。因此,可以说“述啊岜”虽然没设立“奖项”,但其实就是各个苗族芦笙“团队”竞技的盛会。当然,评判者也就是广大的苗族群众。老人们会在“啊岜”里仔细聆听各个团队吹奏的芦笙曲是否完整,音调是否切合舞步,配合是否流畅优美等,同时在评头论足中向认识或陌生的年轻人指明学习的方向。更为可贵的是,“述啊岜”盛会结束后,每个寨子的老人们都会总结所闻所见,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取长补短、查缺补漏地向后辈们教授芦笙演奏的技艺。

山间地头即课堂,表演即学习,大约也就只有苗族这种山地民族才会有了。

五、苗族服饰文化展示的盛会

“述啊岜”既是苗族的节日盛会,自然是苗族文化的大展览。如果说芦笙文化更多的以男性为主,那么传说中的苗族文字——穿在身上的文字,则更多体现在女性的服饰上。

“述啊岜”期间,黔中苗疆的男女老幼们,都会精心捯饬一番,必须着盛装出场。尤其是女孩们,为了给节日增添亮丽的风景,彰显自己的俏丽美艳以及家族的富庶殷实,通常凌晨就开始准备着装。女孩们把父母准备的精致服装、金银首饰,自己挑花刺绣制成的背牌、腰带、围裙、挂镂等物件依照一定的层次精挑细选穿戴在身上后才出门。

“述啊岜”不是T台。舞台上的百花争奇斗艳,在苗族人们的心里,这不仅是吸引眼球那么简单。当文字不得不以隐晦的形式出现时,那该承载着多么沉重的惦念和憧憬!

在对比中学习,在某种意义的竞争中通过借鉴得以共同发展。苗族人们嘴上不说,只用实际的行动来实现传承。

历史只留下传说,生活却需要延续。

以果里为代表的黔中苗族“述啊岜”文化习俗如今面临着“艰难困苦”的选择,是坚守还是离弃?我们不得而知!

文章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