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麻若花灯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2035字

麻若花灯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龙里县民间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传说,汉朝在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从黄昏燃灯至第二天天亮,通宵达旦,文人猜灯谜,庶人玩杂耍、歌舞。其歌舞大概是花灯戏演变的渊源。至唐玄宗时更为兴盛。《大唐新语》中说:“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而灯戏结合,则始于宋仁宗年间。宋仁宗以后,原来的花灯下的歌舞演变为有脚本的戏剧,由于该戏剧起源于花灯之下,并且以接灯开始,送灯结束,故名为“花灯戏”。开始花灯戏主要表演民间的生活、劳作,夹杂一些逗乐的小曲。后来把民间传颂的故事引进花灯戏。据记载《打龙袍》被称为麻若花灯戏“戏母”。仁宗皇帝认回生母之后,许下灯愿,治好母后眼疾。麻若花灯台标语:“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痛眼睛,许下三千六百盏,许下三千六百灯”即指此事。

明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傅友德、蓝玉班师,沐英九万将士留镇云南,随后,扩民拓土,平定黔地,永居于此。据下麻若刘氏族谱载,其先祖武威将军刘明德,乃江南扬州府人氏,明洪武四年随元帅沐英入黔后辗转定居于下麻若。花灯戏,此时由中原汉人带入滇黔之地。

花灯传入龙里地区的祖师姓桂,去世后葬于草原乡草原村下麻若寨旁,后人不知其真名,仅以“桂老先师”碑祀。按麻若花灯祖师历代单传的排辈,自桂氏祖师起,至今已历十七代,大约可上溯至明神宗万历十七年间(1589),传承已逾400年的历史。在周边多支花灯队伍中,主要师承于下麻若太平花灯的就有七八支。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龙里县文化馆领导陈筑生为调查地方花灯历史文化,从龙里县北部地区进行追根调查,线索到草原乡的下麻若结束。由此可知,草原乡麻若实乃龙里地区花灯的主要发源地,亦是龙里地区太平花灯的主流。在下麻若和草原乡政府所在地麻若各修建有花灯戏台一个。

(注: 下麻若花灯——亮灯)

(注: 下麻若花灯——扎灯笼)

(注: 下麻若花灯——拜灯)

(注: 下麻若花灯——送灯)

下麻若太平花灯的所有演员均为男性,女性角色均是男扮女装。就其表演形式及内容而言,下麻若花灯有开脸谱的“生旦净丑”剧唱,有古今文武的戏曲表演,有台上台下的互动,有沿村祈福的走访巡演。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主要有鼓、钹、锣等打击乐器及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唱腔分流水板、数板、二流、悲板、出马门、采茶腔、高腔、排子等,调子唱腔多达30余种。粗略统计,历史戏目有《打龙袍》《截江救主》《大战芦花荡》《千里走单骑》《收董平》《临潼救驾》《天水关》《五台会兄》《白良关》《八郎回营》《四郎探母》《三气周瑜》《王瑛叹山》《八仙图》《大战常沙》《古城相会》《云端救难》(又名《王氏跳井》)《辕门斩子》等20余部;民间剧目有《邱二傻渡船》《二怕》《四怕滚灯》《刘三妹挑水》《王乡约许亲》《借亲配》(又名《张古董借妻》)《黑苗读书》《金梭银线》《李子英下京》《三讨亲》《王妈妈许亲》《王化开屠》《二女偷桃》《二女争夫》等15部;花灯曲目有《正月节气是新年(霜打梅花闹喧天)》《一进贵府九重街》《正月好唱祝英台》《正月里来好唱花》《正月之花开梅花开》《正月荷包绣起头》《一杯酒儿进门来》《苏小姐苏小脚》《一把扇子重一分》《正月里来是新春(龙灯狮子)》《正月劝夫读圣贤》《正月节气是新年(荣华富贵天赐全)》《正月寒梅报立春》《正月里来是新春(老古人)》《八月桂花香》《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与夫说贤文》《正月是新年(花子撒花园)》《一更阳雀叫悠悠》《进了主家一重门》《正月打马下四川》《一字原来一条枪》《一送寿元一十三》《一送郎的帽》《一绣重庆城》《一更一点正好一丝面》《正月里来是新春(古人名)》等30余支;另有采茶12堂和开财门多套。

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一至十六是下麻若太平花灯的主要活动时间,活动开头和结尾都要举行亮灯和化灯(下河)仪式。其间,花灯队还以“打帖子”的形式到各村寨进行巡演活动,除了戏台上的表演以外,主要还进行一些迎春祈福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麻若花灯巡演盛极一时。在外地演出时,为了将花灯队请到本村表演,强抢花灯的事时有发生。有时到了打田下种时段,花灯队还在外村表演(因为外地村寨接灯热情高涨,不放花灯队回家)。到贵阳地区表演时曾出现千人塞巷、观众不愿离场的场面。平时若有需要,花灯队一年四季均可演出。比如组织到旅游区为游客表演,参加“多彩贵州”以及县广场文化演出活动等。

(注: 下麻若花灯剧照——审官)

下麻若花灯第十七代传承人刘江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在龙里县科协的大力扶持下,成立了草原花灯科普宣传队,培养男女演员。结合时代精神改编传统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期望能打造出另一番天地。不过毕竟各方面的条件实在有限,很难有更大的突破。宣传队拟以成立花灯协会的方式进行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