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猴子沟造纸工艺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1130字

猴子沟造纸工艺

清康熙年间,杨士宝携带家人,从湖南迁徙来黔,入猴子沟峡谷而居,随后江氏、毛氏、祝氏相继迁徙而来,在猴子沟峡谷以造纸谋生,繁衍生息。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竹材资源,采用古法生产草纸,为社会提供书写纸、祭祀纸和爆竹用纸。最早的杨家已相传十四代,最晚的祝家有五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猴子沟古法造纸工艺蔓延到龙里县境内外,比较典型延续时间比较长的有谷冰沟、苦蒿坪、老鸦山。

民国时期,龙里县除抗战内迁的企业以外,“境内工业之堪述者,厥推造纸与窑磁等手工业”,其间的古法造纸达到了鼎盛时期。民国《龙里概况》载:“本县所出之纸,为毛边纸、金薄纸,毛边纸分为白毛边黄毛边两种,质地均佳,销行省内外。”白毛边纸主要供书写用,用料主要是构皮麻、野麻、青麻,价格比较高。黄毛边纸主要供祭祀焚化用,主要用料是龙里盛产的竹子,价格比较低。猴子沟峡谷内的核桃树、宝和冲、黄泥坪、毛家厂、岔河、上国翁、中国翁、下国翁等自然村寨均有造纸厂,沿袭至今的古法造纸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他们都有供奉造纸鼻祖蔡伦的习俗,在国翁还有蔡伦庙的遗址。

造纸业在龙里县有几百年的历史,据《清·三普录点》记载,龙里猴子沟纸厂始建于前清,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1950年至1992年期间造纸业是龙里县国翁、谷冰沟、苦蒿坪、老鸦山、火烧坪等村寨的副业。2000年前后还有个别农户从事小量生产。人民公社期间龙里县集体办有国翁纸厂、谷冰纸厂、苦蒿坪纸厂、老鸦山纸厂。国翁修建有蔡伦庙,供奉着造纸鼻祖蔡伦。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蔡伦像渐被毁坏,2008年时庙宇地尚存。龙里县造纸工艺都是祖传,极少数是帮寨邻打工得到传授,但是不自立门户,只是跟随原厂主生产。

龙里县造纸产品分为草纸、白纸两种。草纸主要是作为老人过世装棺铺垫塞边、供奉烧化使用,部分作卫生纸使用。白纸主要供毛笔书写使用。不同的纸张使用的原材料也不相同,草纸主要原料是当地盛产的竹子。白纸原料是当地野生构皮树的树皮,青麻、野生麻、黄麻的麻皮,树皮、麻皮均刮去外层黑皮使用。

造纸是一个工序颇多的工艺。收来原材料晒干,入池浸泡一段时间后入锅加石灰或碱料浸泡。浸泡一段时间后烧火煮,煮到一定的火候将原材料捞出,清洗杂质,然后用碓臼、水碾、旱碾碾成泥膏状,用布袋盛装放入清水中浸泡杂质,放入纸浆池,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糯叶,或者猕猴桃根浸泡的汁作为黏合剂,搅拌均匀制成纸浆,然后操纸。操纸盘用木条或竹片制成宽30~40厘米,长50~60厘米的方框,装上细筛而成。操纸时将纸浆搅拌使原料在水中均匀浑浊,用簸箕从浆池中舀起一定分量的纸浆,将纸浆在簸箕中浪均匀,放置在架上滤水,风干到一定程度时揭下加压脱水焙干即成。

(注: 泡料)

(注: 碾料)

(注: 操纸)

(注: 榨纸)

(注: 焙纸)

(注: 揭纸)

(注: 国翁蔡伦庙地基)

(注: 国翁蔡伦庙围墙石门楼残痕)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