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古歌《果乐》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1646字

苗族古歌《果乐》

“果乐文化”是以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为代表的苗族歌谣文化,属于民间文学范畴。据说,苗族的祖先在迁徙的途中是骑着牛来的,牛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故从古至今他们都有对牛崇拜的习俗。他们认为只有用牛来祭祀祖先,才是追宗耀祖的体现,以此表达他们不忘祖先恩德,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苗族同胞世代沿袭着敲牛祭祖的风俗。

敲牛祭祖是当地苗族最隆重的祭祀民俗活动。祭祖中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唱苗族古歌《果乐》。果乐乃当地苗语,汉语意思就是“古歌”中的一类。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编创了一首首叙述苗家历史的词曲,含义深刻、感人肺腑、旋律优美。古歌《果乐》源于远古时代,经历不断演变和加工,一代代沿袭至今。由于苗族没有文字,所以传唱的古歌均凭口传心记。一般是歌师念唱,学生跟学的方式教学。在正式场合,由一名歌师唱词,给句结尾时,其他人自然和声“哎哈”押调。

(注: 果里村)

(注: 果里斗牛场开场仪式上,歌师唱古歌牵着牛绕场)

果乐古歌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不仅叙述苗家历史变迁,也叙述生产生活,歌颂大自然和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现摆省乡果里一带的“果乐”古歌成了多声部的曲调,旋律优美、寓意深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当今能唱苗族古歌“果乐”的人越来越少,能完整传唱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龙里县正组织专业人员,对苗族古歌“果乐”进行挖掘整理,由专家根据录音,整理出词曲,并用国际音标对苗语进行基础译注,以便进一步保护濒临消失的“果乐文化”。

传唱的特定环境和人群

(注: 苗族古歌坐唱(祭祖))

古歌《果乐》主要传唱于分布在黔南自治州龙里县、惠水县和贵阳市花溪区、南明区交界的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语区的红毡苗支系人群里。该苗族支系在县境内最为集中的是摆省乡。县外主要聚居区还有惠水县的大坝乡、花溪区的高坡乡。除摆省乡外,在龙里县分布区域主要有草原乡、湾寨乡、龙山镇、水场乡和谷脚镇等乡镇的部分村寨。

历史渊源及基本内容

《果乐》传唱于远古。龙里县摆省乡果里一带的苗族,据他们说很早就迁到贵阳城,当地苗语称为“格桑”。后来因为战争又从贵阳转迁至现在的摆省一带。在古歌中,记叙了铸日造月、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美好家园、战争历程、重建家园等。古歌词里,把祭祀祖先的牛拟人化,把祭祀的大牯牛喻为“大姑娘”。歌词中形容:“它就像姑娘一样美丽。”古歌词曲对仗工整、押调顺口、含意深刻、感人肺腑。

敲牛祭祖古歌基本上是男性传唱。其他诸如婚嫁、节庆等传唱的古歌,有男生唱,有女生唱,也有合唱。《果乐》古歌的特色主要以歌唱形式叙事,具有多声部的曲调,词曲押韵(或押调)顺口,含意深刻,传唱至今。

主要特征

经调查和初步考证,古歌《果乐》在摆省乡果里村传唱已有500多年历史,具有长期的历史传承性,是当地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密切相关。

1.由于口传心授式的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使掌握该传唱技艺的人群较少。

2.具有特定区域性,承袭和传播民间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的特征。

3.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征。

《果乐》使用歌唱的形式,叙述传承祖先勤劳、勇敢与大自然搏斗与邪恶斗争的历史长卷,以不同的唱腔表达自己对祖先崇敬和对大自然的赞美,或痛诉苦衷,表达思想感情。《果乐》古歌有多声部曲调,唱腔优美、动听、悦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濒危失传的《果乐》古歌需要保护。《果乐》是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演唱技艺,没有文字记载,传承机制落后,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究其原因:

一是随着社会变革,外来文化的侵袭和渗透,人们思想多元化,苗族传统文化不再受本民族大多群体的重视和推崇。

二是年轻人受到打工潮的影响,很多人外出打工挣钱,远离古歌传唱的地域和环境,民族民间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微不足道。

三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各种传媒和娱乐设施走进苗族家庭,文化娱乐多样化,使原本在传承和表现形式上单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逐渐被淡忘和遗弃。古歌《果乐》呈现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局面。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