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海葩苗“呈罡”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4783字

海葩苗“呈罡”

“海葩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龙里县、贵定县、惠水县的三县交界地带。“海葩苗”年轻人除了“飞歌”“长鼓舞”“跳月”“吹木叶”“吹芦笙”“吹箫”等史诗歌舞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史诗情语——“呈罡”。

“呈罡”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借助的独特表达方式,其历史无确切文字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也是伴随着“芦笙”“飞歌”“木叶”等应运而生的,都属于年轻人表达情意的方式,只是远距离多采用“芦笙”“飞歌”“木叶”等形式,近距离则首选“呈罡”这种私密形式。据王梦佳女士研究,“海葩苗”芦笙长鼓舞起源于苗族古社时期,为隋唐时期文化遗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亦如明人郭子章的《黔记》,清人爱必达的《黔南识略》,严如煜的《苗防备览》,以及许多地方志,都有关于苗族“吹笙和歌”的记载,曲调则有丧歌、情歌等多种,“呈罡”形式上有别于“飞歌”,但它同样记载着这支“海葩苗”厚重的迁徙历史,在《恨古歌》中,有这样的情语诗句:“你击鼓,我应声,岔队要靠拢,拖后要紧跟……你表意,我领情,前行在一起,一生一世我和你”。“呈罡”主要是通过年轻人谈情说爱所要借助的情语形式来体现,它是口口相传而又无文字记载的“海葩苗”历史的传承形式,正如服饰的记忆功能,它也是这支“海葩苗”迁徙史独有的集体记忆方式,它的声调介于飞歌和白话之间,语言对仗,语调轻柔,抑扬顿挫,是两个情侣之间的特有私语。“呈罡”表现形式灵活多变,“飞歌”“长鼓舞”“跳月”“吹木叶”“吹芦笙”“吹箫”等均可表达其内容,但无法代替其独有的表现形式,常用叙事诗词形式朗读吟唱,最简单的可用道白形式进行,采用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海葩苗”村寨主要围绕云雾山而建,龙里县湾滩河镇中的岱林片区就位于云雾山之南的一个坝子上,地势平坦,距离龙里县城65公里,“呈罡”也主要流传于此。

分布区域

主要流传于龙里县湾滩河镇木马村、营屯村、长寨村、甲晃村和联合村,部分分散流传于邻近的贵定县云雾镇、惠水县和平塘县。

历史渊源

迁徙是苗族历史上频繁而重大的事件,它深深地烙印在苗族人民的心里,铭记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日下旧闻考》卷二说“画本以飞空走险”,是说蚩尤有翼能飞行;《山海经》说三苗首领驩兜也有翼能飞:“驩头,人面鸟啄,有翼……杖翼而行”。“飞”不仅是苗族飞歌的主题词,更是海葩苗“呈罡”中常用到的男女比拟形象词。诗歌是语言的升华,“飞歌”和“呈罡”即为“海葩苗”语言中升华的精品。“海葩苗”的“呈罡”也是伴随芦笙歌舞、飞歌等歌舞形式而发展的。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宋代已有记载。清代刻本《广舆胜览》中的舞蹈形象与“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就是芦笙歌舞的记载,而芦笙歌舞的场合也就是年轻人谈情说爱最美好的场合,所以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也就是海葩苗“呈罡”的发展史。在海葩苗族“呈罡”史诗中,很多内容在苗歌《开天辟地》《恨古歌》《兄妹结婚》《格洛格桑》《礼仪歌》《开亲歌》等均有体现,只是表现形式上“呈罡”更独树一帜而已,故“呈罡”的发展均伴随着苗族其他口头文学的发展而发展,其历史渊源也正起始于此。

基本内容

“海葩苗”的“呈罡”现在仅仅流传在龙里县湾滩河镇原岱林民族乡,由于打工潮、移民潮、“移风易俗”等影响,能使用“呈罡”的“海葩苗”同胞越来越少,使用“呈罡”的场合也逐渐消失或者说能使用的场合人们也不再使用,40岁以下的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的场合几乎不会使用这一美丽的“呈罡”情语。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爱好,潜意识渴望对民族文化继承的思想一直萦绕在木马村陈光荣、王永秀、王永德、王永学、赵文荣等人脑海中,他们一直苦苦地经营着这份保护事业,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中,他们都鼓励着年轻一代的男女同胞练习“呈罡”,现已形成了以王永秀为主要传承人的海葩苗“呈罡”传承圈,她本人也带着年轻人在县乡镇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比武中屡次夺魁,村里人慢慢掀起了学习和继承“呈罡”的热潮。

“海葩苗”的“呈罡”情语史诗以年轮为时间轴线,以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为叙述内容,多表达年轻人浪漫而曲折的情爱史,也记叙祖先颠沛流离的迁徙史,既记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也泣述封建枷锁造成的“今生情,无奈今日绝,来世再相连”的凄婉故事。“呈罡”情语主要叙述“正月坐花场”(也为“正月结”)年轻人初相逢,相互交换信物定情结,“四月八”阿妹款待阿哥花糯米犹如多彩情谊紧相粘,“六月六”阿哥赠送阿妹银饰礼物爱表白,阿妹送给阿哥99颗粽子情意绵,阿哥姐妹途中接过阿妹粽子明白阿哥阿妹情深意又切。“呈罡”内容可长可短,多则上百行,诉说时间近一小时,少则十几行,犹如短暂见面寒暄几句。以下“呈罡”二则为例,也为“呈罡”的表现形式。

正月结(坐花场)

正月结,阿妹无奈蛇月马月,播种节,父母启年镰,花场阿妹怎堪舍恋结,劈身两人阿哥连,勤身随父跟母挥月镰,靓身粘依阿哥共圆月;白天化身相思鸟,阿哥身边轻飞快跳情未了,阿哥会心笼之情义鸟,阿妹阿哥朝朝暮暮情未了;夜晚扮为情语蛐,阿哥床头一宵私语切,阿哥梦中惊醒恐为贼,实是心爱阿妹悄悄飞到这,阿哥梦中惊醒恐为偷,实为真爱阿妹飘然到阁楼。

《正月结》主要以女孩子单独叙述为主,表达新一年农活的开始令人纠结,舍不得正月里与男孩结下的情结,所以想分身两人,一人陪伴父母干农活,一人陪在男孩身旁,白天变身相思鸟,夜晚化成情语蛐,随时随地飞到男孩身边。

“正月结”中“结”有两层含义,即“情缘”和“结束”,蛇月为农历二月,马月为三月,是一年农活的开始。

四月八

女:庭院深深深几深,竹箫声声声似声;芦笙声响楼外彻,闺怨何时庭院侧;箫笙何须怨杨柳,苗岭寒雪尚迹留;忽如一日春风到,“花米饭”时格外闹。

男:木叶声声声几深,芦笙声声声海深;箫声幽咽暗有情,笙复凝噎如私吟;箫叶笙琴错杂深,此时无声胜有声;箫笙几时合弦奏,“四月八”时满地春。

《四月八》以男女对口相述形式展开,女孩表达正月过后对男孩的相思之情,无奈社会的封建思想使两人难以相见,而男孩则表达自己多次来到女孩庭院侧用木叶和芦笙邀约女孩,木叶声和芦笙声就代表着男孩的相思之深,多期待“四月八”花米饭节日尽早到来,女孩的箫声能和男孩的芦笙和弦鸣奏,共述相思之情。

简而言之,“呈罡”情语史诗以正月坐花场、四月八、六月六为主线,主要叙述年轻人情窦初开、情深意浓、私订终身的爱情浪漫史,也是“海葩苗”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精神礼赞。此外,很多情语中的人物、话语和比拟等均涉及民族苦难的迁徙史,同时又传递着向往美好生活,忠贞自由恋爱的爱情观,这不能不说“呈罡”情语史诗中的爱情观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它无疑是各民族包括汉族男女爱情观的经典诠释。

主要特征

文学性:“呈罡”的语言优美,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的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的用道白形式问答。诗歌采用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性:“呈罡”以对白为主,曲调低沉悲怆,旋律婉转,节奏简洁,既有诗的对仗和韵律,又有词的灵活与多变。

历史性:“呈罡”通过对年轻男女青春年华浪漫曲折爱情的历史叙述,再现了一个苗族支系“海葩苗”的苦难迁徙和兴衰,展现了古代苗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迁徙中,不屈不挠,不怕失败,向往美好的奋斗精神。

综合性:“呈罡”是在“四月八”“六月六”等一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绿意盎然的季节吟唱,或重大节日相约吟唱,或农闲时日偶尔相见吟唱。重大节日时男女盛装吟唱,农闲时日普通着装吟唱,吟唱过程中可以木叶、芦笙、箫等乐器伴奏,有时可以诗与歌,乐器与舞蹈融为一体,通过说、唱、跳等综合艺术来表现民俗化生活。

对偶性:“呈罡”通常只在成对或多对的男女中唱诵,只有传授时可以个体或集体性的形式出现。

民族性与地域性:“呈罡”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黔中次方言区苗族的地域性特征。

模式化和类型化:在惠水次方言海葩苗语中,“呈罡”歌调韵律结构和内容体例上都具有明显的同一性特征。

变异性:同一内容,“海葩苗”各地男女青年在唱述时有长有短、有繁有略,甚至还掺杂进一些外来文化的东西,具有明显的变异性。

“呈罡”情语是一部语言凄婉优美的散文诗集。诗歌结构严谨对仗,叙述情景交融;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有血有肉,形象突出;对年轻人浪漫爱情情语对白描写劲道,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诗歌韵律优美,语言细腻,丰富而不浮华,形象生动,简朴生活中总能轻易觅见其喻体;诗节有时跨度极大,犹如坡路陡转急下,云端直落三千,有时一人阳间道白,一人阴间对语,仿佛天马行空似的魔幻跳跃,其想象力令人惊叹。

重要价值

历史学价值:“呈罡”情语内容多,可称得上是一部史诗。通过年轻人“正月坐花场”“四月八”“六月六”等浪漫爱情史的叙述,涉及真实或神话苗族历史人物事迹的歌颂,描述了苗族同胞苦难曲折的迁徙历程。“呈罡”情语史诗反映和丰富了苗族地域文化中关于年轻人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创新方式和历史故事。

社会学价值:“呈罡”情语史诗不仅反映了历史上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也反映了“海葩苗”不同于其他苗族同胞的氏族爱情史观,还从侧面反映了苗族古时候的社会分工、农耕生产、商业活动等社会场景,呈现出的是一幅苗族古代社会壮丽的生活画卷。

宗教学价值:“呈罡”情语史诗不仅涉及年轻人浪漫爱情,还涉足其他题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兄妹结婚》《格洛格桑》《丧葬歌》《赐福词》等无不体现苗族宗教思想意识。苗族奉行多神信仰,正如恩格斯论宗教时指出的,它“是在最原始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及其周围外部自然界的极愚昧、极朦胧、极原始的观念中发生的”。苗族除崇拜祖先外,还普遍崇拜神明,这些论述均可以在“呈罡”情语史诗中得到印证,可以说“史诗”具有很重要的宗教学价值。

艺术学价值:“呈罡”情语史诗长短兼有,或对仗式诗歌形式,或词、曲式形式,多以对仗式居多,诗歌韵律优美,或低沉悲凉,或轻快活泼,其独特的叙述形式不失为苗族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

人类学价值:在“呈罡”情语史诗中可以看到“海葩苗”独特的民风民俗,同时还能看到族际关系中冲突与交流,文化的涵化与调适等人类学关注的各种问题。

语言学价值:“呈罡”情语史诗中有许多非常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词汇,还有不少苗族古语词,语词结构独特,对语言的研究有极高价值。

存续状况

◆ “呈罡”情语史诗大多在节日和农闲时日青年男女约会场合吟唱,现在绝大多数“海葩苗”青少年由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不到位,缺乏民族文化自信,不愿意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 “呈罡”情语史诗无文字记载,内容众多,全靠口传心记。现代的“海葩苗”年轻人面对经济时代,压力很大,内心浮躁,无法静心记忆。多数年轻人已外出打工,老年人疲于奔命劳作而无精力教授留守儿童。

◆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年轻人身上所表现的爱情故事要比“呈罡”情语史诗直白,传统含蓄的爱情表白形式“呈罡”情语史诗频临失传。

(注: 传承人在表演吹箫)

(注: 传承人在表演吹箫)

传承谱系

现在龙里县湾滩河镇原岱林民族乡仅有唱诵“呈罡”情语史诗的歌师100余人。“呈罡”的传承是老带小,年轻人带小孩,“呈罡”的传承谱系历史悠久。如现在龙里县湾滩河镇木马村的6个歌师中,掌握较全的只有陈大珍。

传承了六代。主要传承人王永秀,女,生于1975年,龙里县湾滩河镇木马村大木马组人。儿时跟外婆王六旺四处行医,日常生活耳濡目染“呈罡”情语史诗,尔后经母亲陈大珍教授,16岁时已基本能单独唱诵“呈罡”情语诗歌。她不仅在本村范围内主持姐妹们吟唱,同时还教授邻村姐妹们吟唱。她多次参加县乡(镇)举行的原生态民族歌舞比赛,并荣获“一等奖”。2007年荣获龙山镇“一等奖”,县级“二等奖”。多次利用节日契机教授年轻人吟唱“呈罡”情语诗歌,深受父老乡亲和年轻人的好评。如今,她已经传授过徒弟1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