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跳洞——数岜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2493字

苗族跳洞——数岜

在龙里县南部湾滩河镇果里方圆数十里的苗族聚居地,流传着跳洞习俗,苗语为数岜,即数百上千人在较为宽敞的岩洞中跳芦笙舞。“数”有玩、看、跳等意思,“岜”指岩洞。每年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一举行。最为壮观的是果里跳洞,期间还要祭拜山神、洞神和先祖。苗族跳洞习俗历史悠久,很早以前,苗族迁徙到果里一带,择穴而栖,弃穴筑屋后,族人为缅怀先祖穴居的艰辛历程,在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岩洞里举行祭拜和跳芦笙舞,世代相传。

每年正月初四至十一期间,依次在杉坪、果里、甲定、克里、书亚、新寨、摆拱、芭茅冲等村寨附近的岩洞中举行一天的跳洞活动。果里、杉坪、摆拱三处跳洞还举行祭拜活动,其他地方只跳芦笙舞。其祭拜有严格的规定,三年、七年、十三年举行一次,约定俗成,直至今日。

果里跳洞约定在正月初五。清晨净身更衣,辰时由族长带领全族男女老少到鸭棚洞中设立香案,陈放供品,虔诚祭拜先祖。礼毕,由祭师数名念祖,恭请列祖列宗一同到场与族人欢度佳节。事后,由歌师祭拜众神,表示对它们的崇拜和敬畏,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并唱《跳洞由来歌》。接着就地起灶做饭,设酒宰牛作食,与前来参加跳芦笙舞的客人畅饮欢庆。

跳洞芦笙曲有十二首,严格按照顺序吹奏。跳芦笙舞时,男性在前边吹边跳,女性携手跟在其后随着芦笙曲旋律而舞,形成一个个同心圆圈。一些未婚青年在这样的活动中相识、相知到相爱。

跳洞记载着苗族曾经居住山洞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化艺术价值。2006年,“苗族跳洞——数芭”被龙里县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早在唐宋时期,牂牁(以贵阳为中心)的芦笙舞就已出名,公元995年,牂牁派出一个使团入朝,宋太宗召见,令作表演,音乐起伏有致,史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现在,龙里县湾滩河镇还有几个苗族村寨仍然传承着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跳洞史诗”口传,苗族首领养洛(亚鲁)进入黑洋大篝,建立“格桑”(今贵阳城),安居乐业,开辟跳月场。后来外族侵犯,养洛率众奋勇抗敌,战败后退出贵阳。“跳洞史诗”唱诵,养洛战败后,苗族分离四散,果里支苗族从贵阳开始迁徙,辗转到花溪党武、惠水瑶上、广顺等地,后经摆金镇岗倒岩脚迁至果里这个偏远的山地。果里一带当时是原始森林、野兽出没之地,是避难的好地方,于是人们躲藏于众多岩洞中,以溶洞为居所。

喜欢跳芦笙舞的苗族,不论迁徙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芦笙及其芦笙制作技艺。定居岩洞的苗族,在岩洞中繁衍生息,在较宽敞的岩洞中跳芦笙舞,甚至将亡者寄葬在岩洞里。现存完好的洞棺葬是这一史实的有力见证。在岩洞中繁衍生息的苗族人,后来虽然伐木结庐,开垦狩猎,但仍然不忘在岩洞中跳芦笙舞的艰苦岁月,更不会忘记寄葬洞中的先辈,因此每逢节庆就要到附近的岩洞中跳芦笙舞,后来苗族跳洞习俗就约定俗成、沿袭至今。《元史》载:“至元二十九年,正月丙午,从葛蛮安抚使宋江子贤请,招渝来附平伐、紫江、瓮眼、皮陵、潭溪、九堡等处诸洞苗蛮。”平伐在果里东部,隶属贵定;紫江在龙里、贵定交界处;瓮眼在龙里;皮陵毗邻果里,属花溪高坡。这充分说明明朝时期,在果里一带的苗族仍然过着穴居生活。

基本内容

芦笙舞是苗族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在岩洞中跳芦笙舞的习俗,却只有龙里果里一带留存。从贵阳辗转迁徙到龙里果里一带的苗族,聚族择洞而居,形成了《元史》所记的“诸洞苗蛮”。跳洞是元代以前遗留下来的习俗。

每年正月初三,杉坪跳洞就开始举行仪式,正月初四正式跳洞。初五到果里岩洞跳芦笙舞。然后依次到甲定、克里、书亚、新寨、摆拱、芭茅冲等村寨附近的岩洞中举行跳洞活动。跳洞的主体是男女青年。

在跳洞活动中,只要带有芦笙的年轻人,都可以参加跳芦笙舞。一般每个村寨都有芦笙队,人数从几人到二十余人,男女人数均等,大家合奏相同的芦笙曲,从第一支芦笙曲开始吹奏,严格按照顺序往下吹。常常男青年排成一排在前吹跳,其他不同姓(不同宗)的女青年手拉手排成一排,循着芦笙曲跳舞跟在其后,沿顺时针方向前进,围成圆弧形状,形成一个个同心圆圈。每转一圈换一支芦笙曲。每一个跳洞场所,都有无数村寨的男女青年。他们在欢快的芦笙舞中相识,有的发展成恋人,结成终身伴侣。

苗族未婚男女青年视跳洞为寻觅情缘、张扬爱情的场所。每年春节的跳洞时节,女青年精心打扮,穿百褶裙,头戴花帕,耳缀玲珑耳环,手套银手镯,背负传说千年的苗王印——背牌;男青年穿长衫或长袍,吹着千古不变的芦笙曲,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歌与舞在山洞里交融。夜幕降临,人们才退出山洞,相互爱慕的男女在路上依依送别,互诉爱慕之情。有的借宿附近的村寨,晚上男女青年对唱古歌,双方比试唱歌的功夫。凌晨两三点,老年人睡去,男女青年就对唱情歌,有的通宵达旦。

主要特征

◆ 各地苗族都普遍喜爱跳芦笙舞,但像龙里果里一带的苗族在先民住过的岩洞中跳芦笙舞,在全国也不多见。

◆ 跳洞期间定期举行祭拜活动,对山神、洞神表示敬畏,又告慰先祖,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 跳洞是男女青年交际和展示的重要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聪明才智,表现审美的态度。

◆ 跳洞芦笙曲为男女青年之间搭建了情缘桥梁,显示一个民族表达情爱的独特而隐晦的方式。

重要价值

◆ 记载着一个民族的迁徙历程,曾经以洞为居所,讲述洞和芦笙舞的由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 跳洞传承着苗族的传统舞蹈和十二支叙述天地、历史和爱情的芦笙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 跳洞从追忆祖先的仪式发展为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具有多种功能,显现出跳洞的民族学、人类学价值。

◆ 跳洞是集中展示龙里苗族服饰文化的主要平台,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存续状况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不能宰杀耕牛,跳洞的祭拜活动曾停过。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发展,人们的恋爱观念改变,跳洞已慢慢淡出男女青年的恋爱过程。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传习芦笙曲和芦笙舞的年轻人在减少,会吹十二支芦笙曲的只剩少数老人了。如今年轻一代跳洞的传承正处于濒危态势。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