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贵州壮族概况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下》 出版日期:2017-10-01文章字数:字

第一节 贵州壮族概况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百越民族,与古越人中西瓯骆越支系关系密切,属我国岭南土著民族,他们有时对外自称为“土人”,而把汉族称为“客家”。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不同区域的壮族在族称上存在差异。这些族称主要有“布壮”“布越”“布雅依”“布侬”“布傣”“布僚”等,以“布壮”自称的人最多 [1] 。“布”在壮语中有“人”之意。历史上曾一度以“僮”为壮族的族称,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改为“壮”,意为健壮、茁壮,遂称至今 [2]

壮族是我国目前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共约1693万人。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河北等省区,其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最多,贵州约有5万人。贵州壮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边缘山区,即黔桂交界的九万大山地区,分布在从江、黎平、独山、荔波、兴义、都匀及贵阳等地,其中以分布在从江的壮族最多。

壮族地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称,山区、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丘陵适宜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壮族地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农业和多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壮族地区平原少,分布零星;石山面积大,分布广。尤其是壮族主要聚居地的广西西部地区,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占了当地土地面积的60%以上。喀斯特地貌是“九分石头一分土”,不大适合人类居住生存,但由于久受雨水侵蚀,形成了众多奇特瑰丽的岩洞和地下河流,自然景色十分幽美,喀斯特地貌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3] 与布依族相类似,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居住环境中,壮族的经济生活有地域特点也有民族特性。贵州壮族主要居住的从江、黎平等地,从地理区位延续性上可看出其与广西壮族的历史渊源关系,同时也为“民族迁徙”和“政治区划”所致的贵广两地壮族格局找寻到合理的解释。贵州壮族主要聚居地——从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山地过渡地带,全县有大小山峰1615座,是壮族相对聚居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从江县先后成立了6个壮族民族乡,即平正壮族乡、宰河壮族乡、尧贵壮族乡、秀塘壮族乡、刚边壮族乡和高武壮族乡。1992年,从江县开始进行“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将平正壮族乡并入刚边壮族乡,将宰河壮族乡并入宰便镇,将尧贵壮族乡并入加榜乡,将高武壮族乡并入翠里瑶族壮族乡,现有刚边、秀塘、翠里3个民族乡。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由于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壮族群体与汉民族杂居,因此,部分地区的壮族习惯在民族内部采用壮语交流,对外则采用极具方言性质的汉语交流。在文字上,壮族没有形成明确的传统文字,曾借用汉字的形声义结构创造了一种方块字,叫做“土俗字” [4] ,但使用范围不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创建的壮文在广西得以推行使用,但尚未普及到贵州壮族地区。贵州当地壮族和其他壮族地区一样,历来使用不统一规范的壮文方块字,多用于纪录歌谣、故事、传说、剧本、家谱、契约、经文、巫书等。总体来说,贵州壮乡地处黔桂交界山区,壮家内部讲壮话,对外用汉语,兼通侗语或苗语。贵州从江壮语属壮语北部方言桂北土语,也有许多土音和声调之异,具有地方特点。

从有关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看,壮族是较早从事稻作农耕的民族之一。壮族从很早以前便开始以山地耕猎劳作为生计方式,后来稻作农业逐渐成为壮族的主要生计方式。除了种植水稻,壮族和其他南方民族一样,兼种玉米、红薯、小麦、豆类等。在长期的生产劳作实践过中,壮族人民有着十分丰富的耕作经验。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壮区的经济发展,比如甘蔗的种植。同时,壮族人民积极利用自然气候条件种植水果等,极大地改善了壮乡人民的生活。伴随农耕生计方式的发展,手工业、商业等在壮族地区也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是一种依附农业的简单方式,没有完全脱离农业而自成体系。在这种山地农耕文明的土壤中,历经漫长的历史孕育,壮族人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服饰文化、居住文化、节日文化等,其中不乏独具本民族智慧的哲学思想观念。


[1] 张声震:《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2] 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3] 《中国少数民族》修订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4] 萧万源等:《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6页。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