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19.临床调经者有“五要”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3475字

119.临床调经者有“五要”

这是哈荔田先生的学术观点。

哈荔田先生是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其父哈振冈亦长于妇科,先生幼时遵循家学,19岁即开始随父临证。1935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就学期间,师古酌今,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等名家赏识。毕业后即在天津与其父同室执业,在中医妇科方面造诣颇深。毕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对妇科月经病有独到的认识,认为产生月经病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质上都是种种因素导致了肝、脾、肾三脏的功能紊乱,乃气血、冲任二脉失调的结果。因此,治疗月经病宜多从调治脏腑机能,调和气血、冲任入手。

景岳的《妇人规》谓:“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以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但使精气无损,情志调和,饮食得宜,则阳生阴长,而百脉充实,又何不调之有?苟不知慎,则七情之伤为甚,而劳倦次之。又或为欲不谨,强弱相凌,以致冲任不守者,亦复不少。此外则外感、内伤,或医药误谬,但伤营气,无不有以致之。凡人有衰弱多病,不耐寒暑,不胜劳役,虽先天禀弱者常有之,然以气血方长,而纵情亏损,或精血未满,而早为斫丧,致伤生化之源,则终身受害,此未病之先,所当深察而调之者也。”

《妇人大全良方》谓:“夫妇人月水不调者,由劳伤气血致体虚,风冷之气乘也。若风冷之气客于胞内,伤于冲任之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然则月水是经络之余,若冷热调和,则冲脉、任脉气盛,太阳、少阴所生之血宣流依时而下。若寒温乖适,经脉则虚。若有风冷,虚则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故为不调也。”月经主要成分是血,但血与气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府,月经失常,往往与气的失常有很大关系。如气之寒、热、郁、虚、逆、陷亦可致血之寒、热、滞、脱、逆、崩漏等。即使病在血分,仍须配合调气之法,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如血寒配以温经理气,血热宜凉血清气,血虚则补血益气,血瘀要破瘀行气,血脱要补气固脱等。所以,要调经养血,必不可忽视调气。

一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介宾注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明朝方孝孺说:“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能清晰释析斯论的《景岳全书》指出:“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

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

二者,调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冲和,与女子月经及胎孕关系密切,有“肝为女子先天”之说。肝气平和,气机条畅,则血脉流通,血海宁静。如因忧思郁怒损伤肝气,则木郁不达,化而为火,引起诸多病变。妇女由于生理上的特点,肝经病变较多。肝肾同源,而冲任隶属于肝肾。故妇女疾患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然与肝肾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阳,主生殖而系胞胎。女子的天癸来源于肾气,天癸是肾气充盛之后的产物,又是促进女子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肾气肾水充足,则精血充足,天癸按期而至,生长发育健旺。妇女经、带、胎、产、乳之生理变化,与肾主生殖的功能健全密切相关。其生殖生理功能,从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直至七七天癸竭,皆受肾气盛衰之主宰。肝则为藏血之脏,与冲任血海有关,主情志。女子以血为用,其一生中,经、胎、产、乳,数耗阴血,故肝经血虚,血海不充,是常见之病理改变。妇女有“善怀多郁”之心理特点,易于怫郁,易致肝郁气滞,气滞则血亦滞,而罹患多病。肝经布胁肋,乳头为其所辖,乳部疾病亦常与肝有关。故历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都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临床凡月经失调诸病,兼见精神抑郁,胸胁满闷,乳房及少腹胀痛者,多由肝气郁结所致,治当以疏肝为主,多以逍遥散为主方随证加减。这里要注意,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疏肝解郁不可一味用香燥劫阴之品,而应适当佐以肝经血分之品,如当归、芍药、首乌等,否则易化燥化火,变生他证。特别是由于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所致之月经涩少,闭经等疾患,也常兼有少腹微胀,胁肋隐痛等肝郁症状,治疗时应以滋水涵木,养血柔肝为主,于大队滋肝养血益肾药中,少佐香附、柴胡等疏肝之品,以遂其条达之性,助其升发之机。

三者,应扶脾保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脉隶于阳明,妇女谷气盛则血海满盈,经候如常。如脾胃失调,化源不足,则可致月经异常。至于扶脾保胃,可根据证情的寒热虚实,采取温清补泻的治疗原则。一般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但脾虚必兼湿盛,胃热常有阴伤,故脾病用药以温阳、益气、升清、燥湿、化湿为主,胃病用药多以和胃降逆,清热养阴为主。另外,调治脾胃尚须注意脾胃与肝、肾的关系、从而采取从肝治脾、从肾治脾的方法。

四者,勿忘滋水养火。肾为水火之脏,是产生月经的本源。“滋水养火”也即滋补肾阴肾阳,使阴阳调和,以达到养血调经的目的。一般说来,补肾阴应兼养肝血。因肝为肾之子,子虚能盗母气,子充则令母实。又因肾为“封藏之本”,故宜加用补肾固精之品。肾阴虚损,可致阴虚阳亢,血海不宁之月经先期、过多或崩漏下血等,治宜滋补肾水,兼予介类潜藏,切忌苦寒降火,重竭真阴。肾阳虚有肾气虚、肾阳虚之别。肾气虚可见腰酸膝软,倦怠无力,发育不良,性欲淡漠等证,肾阳虚则兼见肢冷畏寒,小腹冷痛等肾气虚寒之证。总的说来,有寒象者为肾阳虚,无寒象者为肾气虚。另外,肾阳虚往往可致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失健,脾虚则不能助肺益气。所以,温补肾阳尚须兼补脾肺。

五者,因时、因地制宜。在月经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其生理病理特点不同,因此在调治月经病时,尚须依据经前、经后、经时、平时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采取“经前勿补,经后勿泻,经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采用理气和血调经之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使血来通畅而无滞涩之弊;倘滥用滋补则有碍血运,致使经行不利,徒增腹胀腹痛之苦。但经前勿补亦并非绝对,如月经先期,经来如崩之属于气虚不摄者,也应调补气血,或兼予固涩,以控制出血量,并调整月经周期。行经期间由于血运较之平时活跃,症状也常较明显,临床宜在辨别寒热虚实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症状治疗,以缓解病人的痛苦。

如经量过多者兼予止血,过少者兼予养血通经,腹部胀痛者兼予理气止痛等。经后由于血去脉虚,易为邪侵,故宜调理脾胃,滋补肝肾,以增强其修复机能,恢复气血。月经净后至下次经前这一平时阶段,应本着“缓则治本”的精神,着重调节脏腑气机,特别是肝、肾、脾(胃)的功能,邪盛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以扶正调血为主,以使脏腑安和,气血协调,冲任调和。

综论之,肝、肾在月经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水盈亏满溢是一个动静平衡的过程,调经之法应有经前、经间、经期、经后之别,注重调补肝、肾在调整月经周期中的作用。治疗宜分阶段、分期治疗,以围绕补益肝、肾,调整肝、肾功能为治宜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