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18.和调五脏,辨识经络,尤崇督脉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777字

118.和调五脏,辨识经络,尤崇督脉

这是秦亮甫先生的治学特点。

秦亮甫先生是武进人氏,上海名医。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一、二、三届指导教师。亮甫先生认为,疾病的产生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脏腑与经络本身就是互为络属,互为相应的。人体的经络,是全身气血往来循行的通路,它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官窍关节皮毛,将脏腑肢体联成统一的机体。当邪气侵入人体时,由于病的性质不同,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的不同,致使受邪的部位以及发生的症状亦各有不同。这些症状,可以由脏腑功能异常反映出来,亦可从它们所络属的经络循行的通路上反映出来。正如《灵枢·邪客》所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辨。”说明了脏腑与经络的密切关系。临床诊治过程中用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的辨证方法,更能察疾病之分毫,有利于疾病治疗。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它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可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从病理传变而论,脏腑经络又可分人体的内外,病理传变又有脏腑经络病变的先后之分。病在外在浅,往往病变在经在络;病在内在深,往往病变在脏在腑。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更能分辨疾病的部位,疾病的传变趋势以致因势利导,驱邪于外,疗疾于须臾。从治疗角度而论,临证治疗、脏腑经络一并审视,从中寻找侧重的一方。疾病在浅的属经络病,涉及面窄,诊治中可以重经络轻脏腑,有的只顺循经或局部取穴,可少考虑脏腑;而疾病在内的属脏腑病,侧重于脏腑气机、阴阳的调理,取穴偏重于俞、募、输、合、五俞母子补泻。但脏腑已涉及经络者,根于脏腑,达到病所则重取俞、募而兼取郄、络。

亮甫先生还力倡“针药结合内服外治综合应用”的治疗方法。内服外治综合应用的治疗方法,源于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内服外治,用常法亦用变法,根据脏腑经络的联络关系,用内服中药以调脏腑功能,亦用循经论治的方法以驱顽疾;根据脏腑经络先后的传变关系制定出何时内服,何时外治的治疗方案;亦根据仲景的“知未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用针或灸,施以手法,或补或泻;用中药内服或温或寒,内泻外补或内补外泻来达到“治肝实脾”之效果;亦在寒热夹杂,虚实夹杂的疑难病中,施以内服外治,用以寒热反激,补泻逆从的手法给予综合治疗,以达到疗病之目的。

亮甫先生还十分推崇督脉理论,重视督阳的调动。“督脉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他还在临床上不断发展和应用督脉理论。督脉是诸阳之会,诸阳之帅,通达手足三阳经,因此,对于人体的阳气的协调,应首推督脉之阳。用督脉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结核性脑炎后遗症、震颤麻痹症、神经官能症和顽固性失眠等,其机理应用了督脉“上贯心”“入络脑”的理论,针刺督脉施以泻法,来平督脉之阳气,使其振奋心阳,静脑宁神,施补法以之培补真阳,补脑益髓。

用督脉治高血压,其机理是潜阳先潜督脉之阳。高血压根本病机是阴阳失调,阴虚而阳亢,或阳亢不可制约。用督脉叩打使之微微出血的方法来泄阳,再则用养阴潜阳,重镇利水的中药做成外治药袋,枕于风府、大椎穴处,加用芳香的药,使药性透入百会,以此达到协调督脉阳气。用督脉治寒喘,寒喘是人体感受外寒、卫阳不能通达,肺气失去宣降。因此,辛温通阳的中药配止咳定喘的中药做成外敷药敷于大椎穴之上,以温煦督脉,以帅卫阳而祛邪治病。用督脉以治痿瘫诸证,包括四肢不用,阳事不举等。痿证是因元阴元阳不足,经络气血不通所致。针刺督脉穴痊,培补真阳,疏通经气,肾脉贯脊,可取督补肾,使之上下贯通,阳气通达,元阴充养,则痿瘫诸证可愈。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