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15.脾肾为本,气血为治,益气活血为要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681字

115.脾肾为本,气血为治,益气活血为要

这是夏翔先生的观点。

夏翔先生认为,多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质量及生命安全的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难题,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及临床经验可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医学有关脾肾和气血的学说,渗透着现代免疫学和血液流变学思想,更为此类疾病的诊治开拓了思路。因此,提出脾肾为本,气血为治,益气活血为要的学术观点。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饮食物消化吸收,化为精微,并输布散。故《素问》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又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主运化,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能够充养先天精气,并与自然界之清气相互结合构成人体一身之气,从而发挥充养全身、促进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进行的作用。正如《类经》所说:“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医方考》亦云:“夫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则脏腑得养,机体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脏腑失养,机体虚弱。“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体发生疾病,不外乎阴阳盛衰,气血失调,五脏六腑失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阴阳盛衰易于纠正。亦如李东垣所说,“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调脾胃以治五脏”。调理脾胃,有助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脾属阴土,而位居中央,具坤静之德,乾健之运,既能运化水谷精微,又主人身气机升降。若脾气旺盛,则健运斡旋,交通上下,灌溉四旁而生气不竭。故人体之气血阴阳充盛,五脏六腑之功能协调,皆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脾气健运,谷气输布,生机才能活跃。近代周慎斋曾总结到:“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重视脾胃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药物入口,全赖脾胃运化转输,脾胃功能健全,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并使药到病所,发挥疗效。

肾为生气之源,为元气生成之源。元气发源于肾,是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又名先天之气。元气虽有先天之精所化,但其形成必须赖后天之精充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其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而后天之精则源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由脾胃运化而形成的水谷精微中供脏腑应用后剩余的部分,即如《素问》所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切相关:先天之精能推动和激发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则能培育和充养先天之精,两者相互为用,共同构成肾中之精,并化生肾中之气,即元气,故曰“肾为生气之源”。正如《医门法律》所说:“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而生,故谓生气之源。”《脾胃论》还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夏先生认为,脾肾二脏,是生命良性循环的根基。《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脾为后天之本,生机所系。盖人之元气,根基于肾……培之于脾。”元气乃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动力。脾肾强健,则元气充盛,生机活跃,脏腑各司其属;脾肾虚馁,必元气虚损,脏腑失养,生机衰减。同时,气血乃元气形之于外的具体体现。《医碥》云:“气与血,并根柢于先天,而长养于后天。”《医学正传》谓:“夫人身之正气,与血为配,血行脏中,气行脉外……气血并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有骸之内,循环无端,运气不悖,而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故血充气和是机体健康的表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求治于中医的多种慢性顽症及疑难杂病,大多病因繁杂,证情错综,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元气亏损为主;标实,以血瘀入络必见。故气虚血瘀为最基础病理机制。其依据一,上述疾病大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素问》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灵枢》曰:“壮者之气血盛……气血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由此说明,年长脏衰可致气虚血瘀。其依据二,《素问》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久病难病每致邪稽气伤,“入络为瘀”。

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机体器官功能增龄性减退,免疫功能异常,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均与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益气活血法,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循环等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延缓衰老等目的。

许多患者出现脾肾阳虚,丹田无力,导致中气不足,气不归根,生新不足,吐故无能,成为老年病,虚实夹杂,以虚为本,这是疾病趋向难治化的病理关键。其下虚症状,在形体上表现为腹肌虚弱无力,喜温暖,喜按压,腰酸腿软,步履蹒跚,行动迟缓,不耐行走,平衡性差,容易跌倒;脾肾功能方面则表现为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减退,腹胀,纳呆,致使体重下降或骨瘦如柴,精力不足,性欲减弱,阳痿,早泄,尿频或小便清长,形寒肢冷,足部尤甚等症状。上实方面,表现为呼吸急促表浅,肺气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喘,呼多吸少,动后尤甚,经常紧张、焦虑、恐慌、疲乏、郁闷及情绪不稳,并且难以自我放松;同时伴随头昏脑涨或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白天哈欠连连,夜间则有失眠或多梦等心神不宁之表现。总之,下虚多为膈下的腰、腹、腿、足的虚软、疲弱及脾肾功能减弱等诸多症状,上实多表现为膈上的肺气胀满,咳痰喘息及头、颈、肩、背和胸部的紧硬胀满以及精神紧张焦虑难以放松等症状。

夏先生倡导脾肾为主,气血为治,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大法,合并他法,辨治各种慢性顽症、疑难杂病以及老年病。如对呼吸系统顽疾,突出扶正祛邪并用的思想,常重用黄芪,取其益气补元,托毒生肌的功效,亦用其提高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损坏组织修复的药理作用。久治难愈的间质性肺炎,以益气补元,活血化瘀为主法,佐以养阴清肺,化痰通络,以及平肝降气,温肺通阳等法,获得满意疗效。又如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多方,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即使对于阴虚肝旺的患者,只要无肝阳暴张急象,也用之不殆。只是辅以滋阴平肝之品,临床观察,其远近期疗效均明显提高。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