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12.何为整体谓?阴阳平衡最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288字

112.何为整体谓?阴阳平衡最

这是孟仲法先生的学术观点。

孟仲法先生是浙江诸暨人,上海药膳协会会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儿科主任医师。

仲法先生深谙中、西医学,学风严谨,师古而不泥古。重视继承中医传统成就,主张发皇古义,融合新知,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辨证施食和辨体质施食,以及药食结合整体调治,重视小儿脾胃虚、不足特点,在治疗小儿疾病时着重调理脾胃,且以脾的不同功能治疗不同的疾病,并提出治“脾虚”不仅在脾,还应顾及与肺与肾的密切关系。他曾提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新病名,并指出此病是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脾气不旺,肺卫不固,久则及肾所引起的结果,并拟有相应的食方和药方等综合治疗措施。多年来研究小儿脾虚,拟有治疗脾虚方多首,经数千例病儿应用,具有显著疗效。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使中国传统食疗应用于实际,研究的“辨证施食”在医院实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他相信人体天赋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

食疗确实是古代医学家的结晶,它的内容包括食疗、食养的理论和经验,也包括食疗、食养的贯彻和运用。食疗是建立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指导下的,而这些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科学是殊途同归,息息相通的。

仲法先生根据阴阳学说,提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就要引起病变,甚至死亡。阴阳平衡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方偏胜就要影响对方而致病,这样就使我们明白了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同时,阴阳的平衡是在运动的、变化的,要从发展的基础上来寻求相对平衡,即能动平衡。

凡是人体的各种对立的阴、阳两方面处于匀平状态时,便是健康人、正常人。如果人体的阴阳正常关系遭到干扰和破坏,双方失和,互不协调,便会失去平衡,使整体失去平衡,临床上便会出现阴阳失调的征象而呈现为各种症状和“证”。由此可见,阴阳平衡为核心的整体观学说,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施食和辨体施食的基础和根据。

仲法先生还强调采取以调整阴阳为中心的治则治法。辨证施食类同辨证施治,其实质就是运用一切手段来调整阴阳,恢复其平衡状态。中医治疗调整阴阳,其基本出发点为:

(1)从患者的机体出发,立足点放在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上,观察、了解其阴阳平衡中产生的异常和变化,从而以食物或药物调节其反应性,使之趋于正常的平衡状态。

(2)扶植机体的正气,加强机体的整体功能,增强其抗衡各种压力(包括疾病过劳和精神负荷等)的能力,立足于扶正固本。

(3)使机体的内环境保持和谐,即使机体保持在一个活动的相互影响、彼此协和的整体中,无论是祛邪还是扶正,是治法还是补法,都具备这三个基本观点。只是在程度上,某侧重面以及兼方面的差别而已。

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味、形、气、精、五脏相关,食饮有节,五味调和及医、食、养结合三学说是食疗的核心理论基础。味与形体、元气、精微或精气之间的密切依存关系,饮食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等等。有机体从环境中获得食物,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产生能量来维持生命及供给人体活动的需要。代谢即是食物在机体内若干酶的及递,氢体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能量的过程。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着对应的反应,如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对立反应的相生相克,就是推动物质代谢的动力源泉。并且,分解代谢常可放出能量,合成代谢则多消耗能量,分解代谢所放出的能量常是合成代谢所需能量的来源。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放出其所含的化学能,此化学能若用以维持体温则变为热能,若用以支持动作则变为机械能,这是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所觉察到的味与形、气、精之间的生发转化现象可能的科学实质之所在。正如《黄帝内经》所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仲法先生临床证治,注重后天之本,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以整体调治为核心,辅以饮食调护相配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当外感六淫之邪,内为饮食所伤,均可出现病理现象,尤以肺、脾二脏病证更为多见,因此调治肺脾病证,是治疗小儿疾病的关键。在治疗小儿疾病时,着重调理脾胃并提出治“脾虚”,不仅在脾,还应顾及肺与肾。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他对小儿脾虚的研究提出了“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之新病名,并指出此病是由于小儿脾气不旺,肺卫不固,久则及肾所引起的。对此病的治疗,在健脾的同时,兼清肺热,旺肾气。拟有“增免抗感方”“增免方”,而获良效。对脾虚纳呆小儿所拟健脾1~4号方剂,分别对脾弱气虚,脾阳不振,脾胃阴虚,湿浊阻脾等证型有明显疗效。他还改革剂型,制成糖浆剂,并结合食疗以提高和巩固疗效。对小儿脾虚泄泻的治疗,自拟的健脾止泻方并辅以食疗指导,疗效显著。对小儿的外感咳嗽,如急性支气管炎和轻症肺炎、尤以病毒所引起者,应用清热解毒,宣肺达邪的“板(蓝根)麻(黄)汤”,可以不用西药而治愈。对夏季的小儿暑热,将人参白虎汤中之人参改为西洋参,称“清暑生津汤”,可达到益气养阴,清暑生津之目的。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