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10.小儿之治,尤重滋阴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326字

110.小儿之治,尤重滋阴

这是奚伯初先生的学术观点。

奚伯初,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著《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公继承父业,医名更著,求诊者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黄帝内经》钻研尤深。奚氏儿科学术思想,主要受钱仲阳、朱丹溪、叶天士、吴鞠通诸家影响,因儿科温病重于伤寒,小儿纯阳之体适用于辛凉者多,辛温者少。奚氏处方立法重在滋阴,用药多主寒凉,特别重视阴津的保养,认为留得一分津液,便存一分生机。如叶天士谓:“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世俗医者,固知谓六气之邪,皆从火化。饮食停留,郁蒸变热,惊恐内迫,五志动极皆阳。”

陈修园尝谓:“余读《伤寒论》数十年,然后悟出存津液三字。”其实不独伤寒,温病更宜注意养阴保津。叶氏说:“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喻嘉言说:“人生天真之气,即胃中津液是也。”故胃是津液之本,于小儿尤为此。所以阴液未伤之时,慎汗亦是保津;阴液已伤之后,养阴首宜养胃。养阴必须注意胃气,否则滋腻胶结,胃气不更,水谷不入,津液何来。因此,临床对于这些证候,不但冬、地须加考虑,即石斛亦用霍斛,以其香甘悦胃。解表要慎用辛温,化湿要慎用刚燥,清热要慎用苦寒,养阴要慎用滋腻,处处重视保津,方为妥当。

伯初先生认为叶天士、吴鞠通持论平正,立法精细,对外邪侵袭途径的阐述尤为明确。盖伤寒之邪由皮毛侵入,自表及里,始于足太阳经。足太阳经属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故始病于此。温病之邪则由口鼻侵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故始入手太阴。寒、温二邪必须分清,不可混淆。而人体之阴阳,更应辨明偏胜,凡有所偏即可为病。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二门之辨不可不慎。

极重津液的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其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不仅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也对儿科学提供了临床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思路。

明清以前,论治外感热病皆宗伤寒,自吴又可始将伤寒与温疫明确鉴别开,可惜他把温疫与广义的温病等同认识,混为一谈,因此他对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起先导作用。叶氏则首次阐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传统的“伏寒化温”的认识范围,彻底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叶氏接受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概括新感温病的受邪途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传变规律为,如不外解,邪可由肺卫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这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不同。特别是“逆传心包”理论,是对温病传变规律认识的一大创见,亦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尤其是叶氏认为神昏谵语不单单是按《伤寒论》所说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营清宫为主,选“三宝”和犀角、金汁、竹叶之类。因此,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为温病危重急症的治疗独辟蹊径,拯救大众于危垂。

叶氏的卫气营血理论,与仲景以营卫解释风寒表证病机,并作为调和营卫辛温解表的立法依据,用气血来解释部分病证的病位、病机的意义很不相同,与《黄帝内经》只提出卫气营血的概念、功能,理论上有质的飞跃。

伯初先生常言:用药如用兵,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故有常亦有变,用药杂乱堆砌乃医之大忌。药如用兵,《医垒元戎》谓:“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神机,鬼神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是,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将兵乎?奈何世人以卤莽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苟无妙算深谋,成法以统治之,则倒戈败续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予从事于患难之场,随病察诊,据脉立方,开之劫之,搏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伸之,汗之下之,以极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条理具设。前乎古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一旦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持八阵之奇锋、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却,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

徐灵胎谓:“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夹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究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衍,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伯初先生深谙于此,用药平稳精细,分量适中,每于平淡中见功力,药切病情,既能击中要害,又能照顾全面,颇有大将风度。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