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04.解排热毒散,气血贵畅和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933字

104.解排热毒散,气血贵畅和

这是王左先生的学术见解。

王左,上海市曙光医院急诊科主任。他认为血乃生命之源泉,周引畅通于五脏六腑,洒陈布散于四肢百骸。血之生成得恩于脾升胃降,燥湿相济,运水谷于腑阳之下,化津液于脏阴之中,终成营血之象;血之运行,更赖心肺合力,肺之朝向百脉,佐辅心君而发治节之功,心之主运血脉,还需肺气推行而冀畅运之力;肝藏血,得疏泄乃有条达之妙,肾藏精,赖心阳而有化血之奇。五脏阴阳相合有度,营血化生运行有节,此乃蓬勃生命之根本也。

气者,生命活力之征,具物质、功能双重含义。人之元气又谓真气,源于命门,假三焦之途,畅行五脏六腑;宗气发迹于上焦,贯血脉而司呼吸,固肌肤而御外邪,上荣脑府而神明静谧,下纳肾脏则滋养先天。人之元神,众神之主也,居脑府统领四骸,受诸气奉养方能灵性如常。元气、宗气亏损则元神不用,反之,清宫为邪所迫,元神不宁,则诸气不要。故欲元神所养,前提有二:一曰诸气发生,运行康健有度;二曰清窍安谧,无邪侵扰。固气之旺盛,决定元神生杀,故曰气为元神之根。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气为血帅,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及气能统血三个方面。气能生血,血的化生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气盛,则生血充足;气虚,则影响血的化生,甚而出现血虚。气能行血,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均与血液的运行密切相关,无论哪个环节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行不畅。气能统血,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气不摄血”。

血为气母:血是气的载体,同时也是气的营养来源。因此,气不可能在没有血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临床上血虚会使气的营养无源,导致气亦虚;血脱则使气无所依附,从而气也随之而脱。

气畅血和的前提是气充血盈,而表现形式乃气机沉浮有节,血运流利无阻。气充血盈求之于脾胃燥湿相济,升降相因,土脏则惠及四方,下养先天而肾水充沛,上生肺金而宗气蓬勃;精血充则肝有藏,心有主;气机调则脏阴平,腑阳安。气为血帅,气充气畅则血润血行;血为气母,血充血濡则气生气长。气能生精,血可养神,故气畅血和,精神乃治为健康惟一表征。

就本质而言,千疾百病皆由气机停滞、血行瘀阻而致。肝主一身气机,条达为顺,肝木郁滞,疏泄无权,表达一为气行速度减缓,甚或停止,临床谓之气滞抑或气结;二为气行方向异常,谓之气逆,诸如肺气上逆为咳,胃气上逆为之呕。气结、气滞久矣则蕴生邪热,“气有余便是火”,气火上冲,清宫不宁,则神昏、中风、眩晕诸证蜂起。有道是量变久而趋质变,气滞而气不化精,精不生气,则气虚显现。气血紧密相关,气滞、气虚,血先其推动,固摄则见血瘀、血脱,停滞之血谓之瘀,有血之形而非血之功,其存日久,必碍气耗血,故曰血脱,血脱乃昭然血虚之象也。气滞、气虚、血脱、血瘀,此正虚邪盛、百病由生之常景焉。

气血不安即见病象。临床观之,当分两步:其一,病于常见气血量变之征,即气滞血瘀,当宜调气活血急治,调气重在疏肝,药如郁金、青皮、路路通、香附之流;活血勿忘养血,药如当归、川芎、桃仁、丹参之辈。其二,病久必见气血质变之象,当宜益气补血缓图,急养峻补,滋腻太过,反致气结血停,欲速而不达,慎之。益气中不忘行气,药如人参、黄芪之流,少佐陈皮、砂仁;补血中切记活血,药如当归、芍药、首乌之辈,酌加桃仁、三七。

毒者,害人之气也。毒由邪生,邪盛极而为毒。六淫侵袭,正不胜邪,久则为毒,而五志过极,肝郁化火,火盛生毒是内生之毒常见发生形式。据多年观察,归纳毒有十大特征:骤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内性、趋本性、兼夹性及顽固性。根据特征,毒是一种与邪气关系密切的,以致病急骤、酷烈、广泛为特点的,以损伤气血、败坏脏腑为目的的病理因素。毒自病邪生,其演化过程大致有三态:初始态、中生态、极致态。初始态是毒在气分,痰热乃重要病理强化之象;中生态是毒在血分,瘀热为显要病理强化之征;极致态为热毒炽盛,夹痰夹瘀,闭阻气血,内败脏腑,外灼经络之象。火热炎上,主升主动,火入气分,则气无常态;火侵血分,则血无常形。热极令气离位,火盛命血异形,故毒即“离经叛道”之气血,而邪乃毒发生之本由。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为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日本吉益东洞有“万病一毒”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论述。

毒邪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多与六淫、疠气为伍,“毒寓于邪”“毒随邪入”,致病具有发病急暴、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而使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寒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重症肝炎中的热毒、晚期肾炎中的湿(浊)毒、面神经麻痹中的风毒、恶性肿瘤中的癌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瘀毒等。

毒邪致病,多为凶,致病暴戾,病势急剧,如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禽流感等;亦多为顽,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如难治性肾病、慢性肝炎等。治多为难:常规辨治,难以奏效,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等;病期冗长,病位深疴,如尿毒症、癲痫等。夹多为杂:由于毒邪每与风、火、痰、瘀等邪兼夹为患,临床见症多端,病情复杂难辨。

无论外感六淫,抑或内伤七情,久之必邪郁而化热。热入气血分,使气血先其常态而蕴酿成毒。故将成之毒,当治病求本,在祛除原发病邪基础上,重视使用透热泻火,理气和血之品以绝毒源,此涵“上工治未病”之意。以银花、夏枯草、山栀、知母、黄芩、黄连、黄柏、荆芥、防风、羌活为君,臣扶以郁金、川厚朴、桃仁、参三七,冀火热透而毒源绝,气血畅则阴阳和。毒损伤机体具有以下特征: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气血逆乱,邪毒上扰清窍之象,与一般邪热亢盛有异;病情酷烈,病变快捷,病情深重,以重要脏腑如心、肝、脑损伤为主;病情复杂,变化多端,诸证蜂起;毒邪迅速趋内攻击脏腑;毒邪涉及空间广阔,外而筋脉,内而脏腑,既损气血,又伤阴阳;常与瘀血、痰浊兼夹为病。故已成之毒,当速解之,同时根据病机,酌情加用行气活血化痰之品。以蚤休、半边莲、半枝莲、银花、连翘、野菊花为上品,常臣扶以枳壳、川厚朴、半夏、米仁、蔻仁、桃仁、海藻。毒邪发挥至极致,常显气血闭阻,阴阳先和脏腑败坏,经络不通之象,故宜重用排毒五脏之品,使毒邪迅速离开机体,气血阴阳方能无虞。药如大黄、芦荟、芒硝、番泻叶、黑丑、白丑、茵陈、车前子之流。因毒即“离位”之气血,故调气活血交通,阴阳为重要辅佐之法,药如桃仁、川芎、丹参、地龙、地鳖虫之属。排毒之后,扶正应引起重视,常以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肉苁蓉、杜仲等善后。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