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97.先议病,后议穴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967字

97.先议病,后议穴

这是黄鸿舫先生的学术观点。

黄鸿舫先生是江苏无锡人。早年从师于苏州针灸名家虞觉海先生,学成后1903年行医于上海,并任沪南神州医院针灸科主任。治学多宗经旨,揣摩前贤诸家学术经验予以化裁,在辨证取穴、行针手法、临床治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为近代著名针灸学家。鸿舫先生认为,刺灸与汤液,法虽异而理则同,故《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固为针家所必读,即《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各家方书也须一一揣摩,否则徒夸手法取穴之末,舍辨证求因、审因立法之本,焉能奏效。

“治病难,难在识证。”某一病可见某一证,某一证则不一定即某一病。病有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气在血、在营在卫之分,证有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之异;真寒假热,假寒真热,大实如虚,大虚若实,尤当明辨。宜善于从复杂之现象中,抓要点,分主次。认得真,拿得定,则治有所据,法有所循。黄公认为外感与内伤之辨,乃是审因的总纲;祛邪扶正,乃是论治的大法。邪盛者当祛邪,邪去则正自安;正虚者当扶正,正胜则邪自退。泻中寓补,补中寓泻,此为理法之常。但是注意攻邪太过则伤正,扶正不当可助邪。因此,主张治外感既要善于祛邪,又要善于顾正;治内伤既要善于扶正,也要善于顾邪。又认为邪之伤人,每因人而异,治与不治,往往取决于正之能否胜邪。实践证明:邪盛者治之尚易,正衰者理之较难,所以一再强调既要辨识“邪”,更要辨识“正”。

“先议病,后议穴。”盖法有定而方无穷,立方选穴,要求灵活,但必须针对病情,精赅扼要。如同是一阳明经病的齿痛,下齿痛应取合谷,因手阳明经入下齿中;上齿痛则应取内庭,因足阳明经入上齿中。应从“病随经所在,穴随病而取”之理循经选穴。治疗之道,切忌死守一方一穴而按谱施治。

另外,黄公法宗东垣,治从香岩,对李东垣、叶香岩诸家之说深为服膺,故对于内伤杂病及外感病后之调理,必须以脾胃为中心,更宗营、卫、气、血以论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养生之本;营卫气血皆化自水谷,十二经脉也起自中焦。故脾胃清和就能滋生气血,气血充盈,则可调和经脉,灌溉四旁。若纳运失常,升降失司,则气血日衰,经脉乖乱,病从内生。营卫不固,外邪也易入中。内伤之因,也不外乎情志、饮食、劳倦所伤。情志之病以思虑忧愁者居多,思虑太过则伤脾,忧愁虽伤肺,但忧愁不解则伤意,亦能影响及脾。至于饮食劳倦,更与脾胃有关。诸如痰湿,食滞,气虚,血衰等证,也无不与脾胃相关。因此,治内伤杂病,守法于脾胃之调理,实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重视脾胃的论治原则,并不废弃对其他脏腑的论治方法,相反要更好地运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据经络的逆顺出入来推求病机,精心论治。如治虚痨常用足三里、太白、太渊、中府、下脘等穴,以培土生金。

治木贼土虚的胃脘痛,常用足三里、太白、中脘、行间、内关等穴,以培土泄木;治脾肾阳虚的泄泻,常用气海、大横、复溜、肾俞、阴陵泉等穴,以益火生土;治气喘溺少的肿胀,常用气海、关元、列缺、阴陵泉、脾俞等穴,以崇土制水;等等。至于调治脾胃的刺灸方法,虽宗东垣而不囿其说,尝谓:“师古不泥古,一家有一家之长,一家有一家之短,偏执一见而盲从一家,则用穴立方,必难丝丝入扣。”认为东垣之立法详于治脾,略于治胃;偏于温脾阳,忽于养胃阴。

香岩以“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立论,可谓别具卓见,正补东垣之未备。刺灸系从外治内之法,似难与药物有寒、热、温、凉、燥、润之性相等同,但论其治法之理亦一也。刺灸之用,也须掌握这些特性。如病在阳明宜针,病在太阴宜灸;气滞血瘀宜针,气虚血衰宜灸;胃有燥火者宜针,肾阳不振者方可灸。因为艾性温燥,宜于温阳逐寒,不宜于养阴清热也。用穴立方,也应因病而异:如病在气分,偏重阳明;病在血分,偏重太阴;通降失司,治从阳明;健运失职,治从太阳;虚人饮食所伤及外感暴病新愈,当以理胃为主;内伤劳倦及久病之后,当以理脾为主。营卫气血方面的刺灸方法,主要根据病邪深浅而定,即在卫者刺宜浅,在营者刺宜深;病在气分,游走不定,常用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法;病在血分,沉着不移,每随其病之所在而取穴。

鸿舫先生说:“诊病不察传变,最易陷于被动。”病变无穷,治法亦无穷,深知随机应变之理,乃可防之于未传之前,治之于已传之后。所以要视疾病之演变而因时制宜,不可执一不化。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因时之“时”与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相合,如《灵枢·岁露论》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年月季节、昼夜晨昏时间因素,既可影响自然界不同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同时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也带来一定影响。因此,要注意在不同的天时气候及时间节律条件下的治疗宜忌。而且临诊治病,宜不拘一法,方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