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96.承先人,继素庵,明病理,调肝血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148字

96.承先人,继素庵,明病理,调肝血

这是陈大年先生的学术特点。

大年先生系沪上妇科名家陈筱宝次子。1918年中法学校毕业后,随父侍诊,秉承家学,又受业于儒医苏列侯。1925年开业行医,病家日盈门庭,沪上颇负盛名。治学极力推崇宋代陈素庵,明代王肯堂、傅青主和清代叶天士,尤其赞赏明代陈文昭所著的《陈素庵妇科补解》一书。该著为宋陈沂(素庵)撰,明陈文昭补解。此书系《素庵医要》妇科部分,分调经、安胎、胎前杂证、临产及产后诸疾5门,共167论,概述了妇产疾病证治方药。作者还结合家传秘方及临证心得,列述妊娠养胎论与按月安胎10方论等产科预防以及治疗记录。书于明嘉靖年间由陈氏裔孙梓行,但传本甚少;后经陈氏补解,惜其亦未获付梓。

大年先生擅长妇产科疾病的诊治,尤对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更是得心应手;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宫外孕、子宫功能性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等病,均取得较好疗效。在诊断方面,指出治病关键在于识病明理,认为只有病识理明,才能中肯用药。

陈素庵的调经思想,认为“妇女首重调经,实通虚补”。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反映妇女健康状况的指标。元代医家张子和有言“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揭示月经在妇科的重要性。陈素庵同样认识到“妇人诸病,多由经血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祛疾”;“治妇人之病,总以调经为第一”。

大年先生也认为妇女月经不调主要是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冲任二经损伤等各种因素交互影响所致。陈文昭在补按中解释道:“经血不调,有内因、外因,有内外因。经行时,或大小产后,为风寒湿热乘虚外袭,致成癥瘕痞块等证,是为外因。惊恐恼怒,忧郁不解,或恣食生冷炙及一切伤脾之物,以致停痰积聚,浮沫顽涎里聚瘀血,亦成痞满积聚诸证,是属内因。”亦有始因“六淫盛袭兼受七情郁结,内外交伤,饮食日减,肌肉渐消,面黄发落,甚且潮热骨蒸,月水经年累月不至,名曰血枯”,是属内外因合至而致病。因此,陈氏立下了“证属有余宜通,证属不足宜补”的调经根本大法。“通者,去其闭塞渗渍之瘀,使新血不与旧血相搏而致病。补者,开其郁结,培其脾胃,使新血渐生,不致有枯闭,故曰调也。”换言之,月经不调须先辨明证属实或虚,再分别掌握住“实者通之,虚者补之”的根本原则,则经调之期可待。

临床识病主张四诊合参,特别强调望诊,尤重察目。对舌苔的望诊也颇有研究,强调“信而有征有,莫过于舌苔,况症有真假,苔无虚伪,求诸色脉而不得者辨之于苔,则无或少误,然舌苔有多种,舌质之复杂,苟不详辨,亦有千里之误”;并认为舌苔之有根与无根可反映肾、胃两天之功能,尤对年老、久病、体虚之患者可测知预后之吉凶。在问诊时,善于掌握患者之心理及隐曲所在。女子以肝为先天,多易气郁,应审其偶,察其遇,有的放矢给予安慰譬解,做到药治与心解结合,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大年先生于闻诊,认为须听其言,闻其气:语言低微,多有气郁或气虚;声宏嗓粗,多属火属实。其于切脉部位,则认为妊娠者重左寸,不孕或闭经者重两尺,肝气郁结者重左关,脾胃病变重右关,经停两尺弦滑者为有孕之脉。

大年先生治病继承其父陈筱宝经验,且遵《济阴纲目》之说:“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之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分而为四也。然四者若细推之,不调之中,有趋前者,有退后者,则趋前为热,退后为虚也;不通之中,有血滞者,有血枯者,则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疼痛之中,有常时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则常时与经前为血积,经后为血虚也。发热之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则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有热也,此又分而为八焉。大抵妇人经病,内因忧思忿怒,外因饮冷形寒。盖人之气血周流,忽因忧思、忿怒所触,则郁结不行;人之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发热之所由也。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热则流通,寒则凝结,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肉桂之类是也。以类字推之,则所该者广,幸毋执也。而为先为佐,尤所当知。”大年先生亦在以调养病人元气为本,以调治血分为旨,妇科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平生临床所见,又提出几个要点:

(1)注重脾胃后天之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故苦寒败胃之品不宜多用、久用,以免损伤脾胃升降功能。

(2)调经勿忘气药。女子月经失调,治疗奇经八脉固为常法,但调肝也至关重要,尤对中年妇女,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用事,气滞多肝郁,则血凝,气行肝气舒,则血行,故调经必疏肝,疏肝须理气。大年先生应用气药主张宜用行气开郁之品,切忌破气以伤正气。

(3)带下分清湿热。女子带下虽有白、黄、赤、青、黑之分,析其病因,大年先生认为不出湿与热两邪,辨证论治须分清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前者治疗健脾化湿为主,兼以清热止带;后者应清热为主,兼以化湿止带。

这些思想,如用药过犹不及,平和中正调经,都与陈素庵的提醒“调者,使之和,而无过不及也”相合,嘱切勿因急于调经,而过用峻厉克伐或大辛大寒之药,反衍生其他病证。大年先生明确指出:“妇人月水不通,有因火盛致经不行者,治当清热凉血,泻其火则经自行。但不得过用寒凉,先伤胃气,复阻经血,细审治之。”一脉相承,戒过苦寒,损伤脾胃,反致中气虚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