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90.益气养阴法为外科基本之法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835字

90.益气养阴法为外科基本之法

这是夏少农先生的证治经验。

夏少农先生是中医外科名家夏墨农之子。少农先生认为气阴学说中,气血、阴阳乃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元气,系先天之肾精、后天之胃气及天地中之大气三者结合而成。元气流布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而成五脏六腑气化之功能;流行于肌肤,则为卫气,有温养分肉,防御外邪之作用。人之阴,乃精血、津液之总称,来源于先天之精及后天水谷之精微,但是主要都藏蛰于肾。汉代仲景之后,金元期间,李东垣谓: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先生认为劳倦则能伤脾,以致元气受损,诸恙丛生,所以创立了“补气”学说。朱震亨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提出滋阴降火的治疗观点,其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张景岳则以人参、熟地相配,制订两仪膏,合奏益气养阴之功。《冯氏锦囊》云:“人之是以维持一身,长养百骸者,脏腑之精气主之。充足脏腑,固注元气者,两肾主之。其为两肾之用,生生不尽,上奉无穷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和平,其人无病;二气偏胜,其人多病;二气绝灭,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学人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知究其脏腑;仅知脏腑,而不知根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乎二气,是尚未知求本者也。何况仅以躯壳为事,头痛救头,脚痛救脚,而不知头脚之根,在脏腑者,何以掌司命之任,而体好生之道欤?真由缘木求鱼者也。故先哲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遗精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真求本之谓也。”

外科部分,如《冯氏锦囊》,也颇重视益气养阴之法。但历代以气阴两伤作为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者,并不多见。

外科疾患,临床上多以阳证、热证为多,故易伤阴劫液。阴证及寒痰凝聚成恙者虽也有之,但较之前者,总属少数。在正气不足者,医家多认为阴虚而生内热,血虚而生风邪,阳虚而成内寒。至于益气之法,多用于托疮生肌,在其他方面应用较少;而以益气养阴之法为主治疗多种外科疾病,更属少见。

在多年临床中,少农先生发现外科疾病属气阴两伤者并不少见,运用益气滋阴方法每多奏效,始信《黄帝内经》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阳生阴长”之说,确具指导意义。外科虽以实热及阴虚内热者为多见,但气虚亦不少见,因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同时,阴津之滋长又赖元气之充裕,且病情迁移日久者,多有气虚,此即《黄帝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因此,气阴两伤在外科临床上甚为常见,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或以益气养阴治本为主。

(1)少农先生临床诊治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中医称为“血瘤”,分动脉和静脉二类,本病属于静脉性血管瘤。《外科正宗》认为血瘤的病因是“心主血……火旺迫血沸腾,加以外邪所搏而成”。《外科金鉴》按以上病因订立了“养血,凉血,抑火,滋阴”的治法,用上法治疗血管瘤,常疗效欠佳。根据气阴学说的理论,可认为血管瘤的病因是气阴二虚,血热夹毒而成。气虚不能帅血,则血无可依;阴虚则火旺,血热而迫血妄行,妄行之血上不溢为吐衄,下不渗为便血,而瘀滞于静脉之中,逐渐静脉扩张而成血瘤。凡顽固难愈之外证,是为夹毒。故宜益气养阴为主,凉血化瘀攻毒为佐。经验方药: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芍12克,生地12克,紫草9克,丹皮9克,土茯苓15克,蜀羊泉30克,木馒头30克。少农先生自1973年来用此法治疗33例,结果:血管瘤完全消失,无自觉症状者2例;血管瘤较原来缩小50%以上,症状明显改善者16例;血管瘤缩小2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者10例;血管瘤缩小不到20%或无变化者5例。总有效率达84.8%。

(2)少农先生亦曾诊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祖国医药文献中无此病名。多数甲亢患者伴有甲状腺肿大或结节肿块,及消谷善饥,形体消瘦之证,故属中医“瘿瘤”及“中消”范围。一般多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之法来治疗本病,但往往效果欠佳。我们通过几年临床实践,对全身症状结合吸碘131I超过正常标准,吸碘率及基础代谢同时高达+30%以上的56位甲亢病员,进行了细致的辨证求因,认为乏力,自汗等属于气虚,口干,烦热,心悸,震颤及善饥等属阴虚火旺,甲状腺肿大及肿块属痰凝气滞。可用益气养阴为主,化痰疏气为佐的治则。其结果治愈率达32.1%,总有效率达96.4%。经验方药:甲亢一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鳖甲15克,龟板12克,首乌12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淮山药12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适用于一般甲亢病人。甲亢二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淮山药12克,白芍12克,鳖甲12克,焦建曲12克,白术15克,余粮石30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适用于甲亢伴大便溏薄的病员。此属脾阳受损,故在一方中减少养阴药而增加健脾阳药物。便溏已止而次数尚多者,可在甲亢一方中加白术20克,炮姜3克,建曲15克治之,待脾阳得健,大便正常后则改用甲亢一方。

(3)少农先生诊治皮肌炎。本证以皮肤、肌肉炎性酸痛为临床特征,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外科金鉴》及《疡医大全》均列有“酸痛”门,因此皮肤炎属于中医“肌肤酸痛证”的范畴。发病时可伴有全身乏力,皮肌出现多型样红斑、结节性红斑或坚固永久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脉象多见细小而微数,舌质红嫩。按辨证应属气阴两虚,血热沸腾。在临床上遇到不少病例,经西药激素治疗,疗效不够理想,而改用益气养阴佐以凉血清热治疗后好转。经验方药:黄芪30克,党参15克,首乌12克,北沙参12克,麦冬15克,大生地12克,紫草9克,丹皮9克,蒲公英30克。

(4)少农先生诊治亚急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般分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类,可出现皮肤关节及心、肺、肝、肾、脑等多器官损伤。此处主要论述治疗亚急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体会。本病特点为面颊部红斑色如茱萸,亦如蝶状。《诸病源候论》“丹候”章中有茱萸丹(亦名“赤丹”)的记载,称本丹“发疹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理……”,与此病之皮肤斑疹形态、色素相似。本病发作时全身出现神疲乏力,时有低热,肢节酸楚,脉多细数,舌质常呈红嫩。辨证求因属于正气虚弱,阴分不足。用益气养阴,佐以凉血退蒸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经验方药:黄芪40克,党参20克,黄精15克,麦冬15克,北沙参12克,白芍12克,地骨皮30克,青蒿梗30克,银柴胡9克,大生地12克,甘草30克,丹皮9克。

(5)少农先生诊治紫癜。紫癜,中医统称“斑疹”。一般分二类,一类是血小板减少引起,一类是非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好发于下肢,一般初起多出现于下肢伸侧,逐渐延及躯干。因由正气不足,则血失所帅,阴虚则血热,血热妄行,外溢脉外,瘀滞于皮肤之内,故而出现紫斑。治宜益气养阴为主,佐以凉血,疗效较好。经验方药:黄芪30克,党参20克,大生地12克,白芍12克,紫草9克,丹皮9克,蒲公英20克,茯苓12克。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