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87.扶正求本,尤重脾肾,辨病祛邪,着眼局部,立足整体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675字

87.扶正求本,尤重脾肾,辨病祛邪,着眼局部,立足整体

这是刘嘉湘先生的学术观点。

刘嘉湘先生行医40年,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博览各家医籍,取其所长,结合自己经验,用于临床实践。他认为只有师古而多创新,守法而多灵活,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他从事内科,擅长治疗癌症和内科疑难杂病,尤以善治肺癌而著称于海内外。他对中医扶正法治疗癌症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根据肿瘤的病因病机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术思想。

嘉湘先生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留滞客邪(致病因子),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

癌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肿瘤病人的正气与免疫状态及预后相关。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癌症晚期正气虚损尤甚,若以剽悍峻猛之药攻之,则害多益少。因此,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结合,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嘉湘先生40年的经验表明,正确地运用扶正培本法,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纠正异常的免疫状态,增强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再配合祛邪药物杀灭癌细胞,抑制癌肿发展,则可以改善症状,强壮体质,稳定和缩小癌肿,延长生存期,甚至可以获得癌灶消失而治愈。

在20世纪60年代末大多医家主张“治癌应立足于攻”之际,嘉湘先生于1972年在全国肿瘤免疫工作大会上,在国内首先系统地报告了“中医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的学术观点与方法”,并相继在《医学研究通讯》《中医杂志》等杂志发表中医扶正法治疗癌症的文章。他强调扶正培本,重在辨证,辨明邪正的盛衰而论治。

他明确提出扶正法属于补法的范畴,但并不限于补法,决非不分阴阳气血的盛衰的“十全大补”,也非一般的支持疗法。扶正是根本,祛邪是目的,“扶正之中寓于祛邪”,“祛邪之中意在扶正”,扶正祛邪不能偏废,只有二者辩证统一,才能使攻补二法相辅相成,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其反对一见肿块(肿瘤)就滥用剽悍峻猛之药一味攻伐,只图一时之功,结果即或有效,也徒伤正气,患者难以长期存活。

恶性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临床多呈一派脾肾两虚之证。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十分强调“治病必求其本”,健脾益肾是最常用的扶正培本治法之一。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乏权,生化无源。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为其他脏腑阴阳之根本。脾气的健运有赖肾阳的不断温煦,在病理上,脾气虚弱,脾阳不足,日久必伤及肾阳,所谓“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若脾气虚弱,日久损伤及肾,在益气健脾时,证见肾气虚衰时,勿忘温肾阳而助脾阳,以助运化;若脾阴虚弱,胃阴不足,治当滋阴生津润燥,勿忘滋补肾阴,以助化生之源。肾阴虚,则宜益肾精,滋肾阴。

因此,在扶正治法中,特别重视健脾益气,温肾阳,滋肾阴等法。晚期癌症患者治后,不仅全身情况有所好转,而且也发挥“抗癌”中草药的抗癌作用。此外,无论是健脾还是补肾滋阴等,十分重视顾护胃气,使补而不腻,补而不滞。临床多选用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山楂、焦神曲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助脾胃之运化。临床病家服药数载,而鲜有脾胃不适者。

临床注重调理脾胃,鼓舞胃气,以扶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强健,才能生化无穷。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亦谓之气血阴阳之根蒂。气机的正常升降,有赖于脾胃;脾气以升为宜,胃气以降为和,升清降浊使水谷之精气灌溉五脏,滋养周身,同时排泄糟粕,使脏腑精气上下流行,循环化生。脾胃气虚,升降失常,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失常,便会“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虚则九窍不通”。故治疗用药务必注意增强胃气,提高食欲,此实为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的关键之一。《脾胃论》曰:“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一败,百病难施。《医学集成·用药如用兵》谓:“如善医者,必先审胃气,然后用药攻邪……盖行军以粮食为先,用药以胃气为本,军无粮食必困,药非胃气不行。”如其谓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