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84.擒拿与点穴,正骨理筋于一炉;手法与药物,练功相合于一体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556字

84.擒拿与点穴,正骨理筋于一炉;手法与药物,练功相合于一体

这是王子平先生的观点。

王子平先生对中医伤科正骨医术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手法方面的特点是熔擒拿、点穴手法与正骨理筋手法于一炉,而且提倡手法与练功的有机结合,在药物治疗方面既强调辨证施治,又重视单方验方的作用,在中医伤科学术界卓有声誉。

中国的擒拿手法较多,许多都是根据关节活动与手法运用特点所设,如常用的拿,就是握捏对方肢体关节,使其内旋和外旋,称里拿和外拿;缠,就是双手抓握对方肢体远端,使关节扭屈,有小、大缠之分;背,是将对方肢体反关节背负肩背上,使其过度伸展,如背肩、肘、腰;卷,使关节过度屈曲,如卷肘、卷腕、卷指;压,用力向下压,使关节肢体过伸,如压腕、别肩、别肘、压腿等。其他还有如展、蹬、抱、转、锁、分、抓、推、搬、抠、托和点等。擒拿以拿筋、拿穴、拿骨为核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巧打拙,柔克刚”,与正骨理筋宗旨相近。

子平先生提倡手法与练功相结合,也就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等记载。手法后结合练功,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既能巩固、扩大手法疗效,长期坚持,还能预防复发;而手法解除了急性的症状,缓解了疼痛以后,又能为练功打下基础。在临床时还强调药物治疗与练功方法相结合,对年老体弱多病者,应用练功疗法作为防治手段之一。在隋唐时,推拿按摩医师要兼管伤科的治疗,还要教练导引(练功体疗)的方法。这是古老传统,流传迄今。现代伤骨科医生对推拿按摩、正骨手法都很重视,推拿按摩医生也都善于治疗运动系统的损伤。

正骨八法,就是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正骨心法要旨》又谓:“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根据法治之。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凡骨之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岐而旁突,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或用手法,或用器具,或手法、器具分先后而兼用之,是在医者之通达也。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盖骨离其位,必以手法端之,则不待旷日迟久,而骨缝即合,仍须不偏不倚,庶愈后无长短不齐之患。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或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盖人身之经穴,有大经细络之分,一推一拿,视其虚实酌而用之,则有宣通补泻之法,所以患者无不愈也。以上诸条,乃八法之大略如此。至于临证之权衡,一时之巧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现在也有人将此项手法分为两大类的主张,即分为按摩和手法正骨治疗,但也有只重视正骨,轻视按摩的看法,即否定所谓“成套”的手法。正骨前后的按摩手法,使病人对病痛的感觉、手法的反应及适应感的大小有明显的差别,主张“成套”可适当减少,而不能不要。

子平先生将手法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多用轻度按摩、深度按摩与揉擦和击打等手法;第二阶段为正骨矫正,应用手法解决主要病变;第三阶段用推拿按摩手法整理收功。先生重视经穴,注意点面结合,在手法中不是仅仅以天应阿是穴为惟一的标准,而是在手法取穴方面,根据“以痛为俞”,邻近取穴及循经取穴相结合。除了找准痛点,用点穴按摩之外,还结合理筋、运动肢体,照顾到“面”;还根据经络学说,重点注意经络路线,在远端取穴。“点”,指压痛点;“面”,指邻近上下左右的肌肉群;“线”,指经络路线,亦含有肌肉的起止点的意义。

理顺筋络,舒筋活血,恢复肢体功能的屈伸旋转。每块肌肉受伤后就会出现功能障碍与疼痛,在手法治疗时重点要解决疼痛与功能障碍,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强调屈伸关节,旋转摇晃,如颈椎病中的旋转颈椎正骨手法,腰部手法中的指法及斜扳、扳腿过伸手法等。在手法过程中贯穿练功,而不准用暴力。

伤科中除骨折脱位及“骨错位”“筋出槽”等急性损伤外,无论是手法与练功都强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推拿和练功次数由少到多,推拿力量和练功动作的幅度由小到大,严格根据病人能耐受的量为标准。对手法要求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乎手法,然后治之多效。”手法中对松解粘连、纠正错位等都有一个用多少力量的问题。

子平先生主张用寸劲、巧劲,而不能用拙力和暴力,还强调刚柔相济,以柔克刚。力的应用要“似棉裹铁”,在临床工作中根据辨证而决定手法的轻重。如需施行较重的手法时,医生往往会偏向用重而硬的手法,使病人很难忍受,所以要注意以柔克刚。但也不能柔而无力,无论是手指、肘尖等部接触病人肢体,都应使劲和力“似棉裹铁”,力量要渗透到深层,但接触部却不是硬得受不了。

子平先生伤科的一大特点,推崇练功疗法。依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继承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少林内功”等保健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提高,同时吸收了太极拳、气功疗法的优点,创编了一套以“祛病延年二十势”为主的练功疗法,在临床上应用于防治中老年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病。由于练功疗法具有“吐纳与导引相结合”“静功与动功相结合,以动为主”“运动与自我按摩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内外相结合”等优点,所以能促使慢性病痊愈。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