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82.五行气法是针术取效之关键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763字

82.五行气法是针术取效之关键

这是陆瘦燕先生的学术观点。

瘦燕先生是上海名医,历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在40余年的针灸生涯中,研究经络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并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注重全面切诊,整体辨证;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处方配穴灵活适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瘦燕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他在临床上应用双手爪切进针,病者往往毫无痛感,然后以全身之力运于右手持针腕部,继而运之大拇指、食指、中指施术,其手法特色成为他的一个诊疗特点。

瘦燕先生对针刺手法提出科学的分类。

基本手法:是针刺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动作或形式,是构成不同作用的各种手法的基础,有进退针、提插针、捻转针、针向和留针五种。

辅助手法:是基本手法以外的另一些以辅助形式出现的针刺方法,归纳为16种单一的方法。

复式手法:是各种单一手法的综合应用,根据其组合规律和作用原理,又有补法或泻法的单纯组合,如“烧山火”“透天凉”。补法和泻法的交错组合,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流气法”“提气法”“龙虎交战”“饿马摇铃”及“子午捣臼”。补泻法和行气法的相互组合,有“运气法”“纳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源”“龙虎升降”“通关交经”及“关节交经”。

瘦燕先生指出所谓“候气”或“催气”,乃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针刺补泻手法分两类,将补泻手法归纳为“徐疾”“提插”“迎随”“捻转”“呼吸”“开阖”“留针”“九六”及“纳支”九法,又进一步将其作用区分为“调和阴阳”和“疏调营卫”,调和阴阳,为脏腑经络阴阳之气的“有余”与“不足”而设,“引阳入内”为补,“导阴出外”为泻。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代表,适用于一切脏腑经络寒热虚实的病证。疏调营卫,为营卫之气运行的“太过”与“不及”而设,“随而济之”为补,“迎而夺之”为泻。以迎随补泻和捻转补泻为代表,适用于一切经脉壅滞、营卫不和之病证。

五种行气法,行气手法是具有特别感觉传导现象,可以提高疗效的针刺手法,陆氏在《刺灸法汇论》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手法,并将其归纳为“捻转行气法”“提插行气法”“呼吸行气法”“按压行气法”及“针芒行气法”五种,填补了近代针灸文献的空白。

瘦燕先生对“烧山火”与“透天凉”这两种复式手法,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过深入而精辟的讨论,认为其出处就现存资料而论,以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为最早,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证。

“烧山火”手法:“四肢逆冷最难禁,憎寒不住病非轻,拨忙运起烧山火,患人时下得安宁。”先进至天部,紧按慢提九次,次进至人部,紧按慢提九次,再进至地部,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分三部进针,一部退针(三进一退)称为1度,反复操作3度。倘有热感,出针揉闭其穴;如无热感可反复再施,或留针待热至。

“透天凉”手法:进针直达地部,紧提慢按六次,退至人部,紧提慢按六次,再退至天部,紧提慢按六次。这样一部进针,分三部退针(一进三退)称为1度,反复操作3度。如有凉感,即可出针,并摇大其穴;如无凉感,可反复再施,或留针待凉感产生。

盖“烧山火”与“透天凉”,皆“巧妙玄机在指头”之术,“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透天凉者,“浑身却似火来烧,不住时时热上焦,若还根据法行针,搜除热毒病能消”。

瘦燕先生以自己的体会,提出手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刺激须适度;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须嘱病者留意针感,以免忽略轻微的感应,但不要暗示;如果3度施术目的未达到时,结合10~15分钟的留针,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据陆先生的经验,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则多产生于沉重感的深化。至于凉热感应出现的部位,可因人而异,有的先在施术部位开始,逐步扩散,有的则先出现在对侧。应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治疗痛痹,产后风湿冷痹,胃下垂,指端青紫证,感冒发热,脾阳虚,肾阳虚,虚热膏淋,肌痿等病种。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