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80.治妇人以元气为本,调血为主,调肝为本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783字

80.治妇人以元气为本,调血为主,调肝为本

这是陈筱宝先生的学术观点。

筱宝先生专治妇科40余年,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颇有独到之处。学术上推崇陈素庵、王肯堂、徐灵胎、王旭高、傅青主、叶天士,认为经、带、胎、产病情复杂,隐症处方不离以下三个方面。

病人以元气为本。此一观点来自徐灵胎的“元气存亡”之论。认为凡人有病,元气不损,虽至可治;元气损伤,虽轻难愈。治此隐症用药时,处处要注意保护元气,以不损元气为主。保持元气充沛,人体自能调节祛病。例如:病可以缓和调治者,不宜急切图功,轻用峻厉之药以匡正;病人必须攻泻取效者,亦宜寓补于攻,配合补益之品以扶正。峻药取快一时,虽当时获效,而元气暗损,病根潜伏。

人之病者,根本原因就在于正气虚衰。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卫外固密的象征,是机体健壮的根本所在。《寿亲养老新书》概括说:“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之诸气得养,脏腑功能协调,使机体按一定规律生生化化,则正气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源泉断绝,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故保养正气乃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人体正气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要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又进一步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中医的正虚发病观。就是说,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由此可知,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

《本草衍义总论》言:“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者养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实。故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妇科以调治血分为主。妇人以血用事,对于妇人疾病之论治,首重血分,处处以养血和血为主。前人有“枯者滋之,瘀者行之,逆者顺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治疗原则。陈氏认为这些治则都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应用上进一步提出“滋血宜取滋畅,行瘀亦取和化,顺气应取既达,清不可寒凉,温不宜辛燥”,宜防过则反为害。例如有因风冷寒湿而致血滞者,当温经散寒,行滞去瘀,但过于辛热则血热妄行,上为吐血,下为崩败,暴下之患,损伤阴血,而遂难治。筱宝先生对《黄帝内经》“适事为故”的理论有深切体会,因此认为妇人病当处处以养血和血为主。

妇人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环节。妇人一生在生理病理方面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青春时期,主重在肾;中年时期,主重在肝;暮年时期,主重在脾。女子青春时期,正当肾气旺盛之年,任脉通,太冲脉盛,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当青春时期月经之反常为病,主要关键在肾。暮年则肾气衰弱,天癸竭,地道不通,气血虚弱,血液来源衰少,病患因血不足,当益血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藏血而统血,故主要关键在脾。当中年时期,由于学习、工作、处世、家庭、社会等易致情志怫逆,肝气郁结,气盛暴厉,肝阳亢旺,又凡七情所伤都关乎肝木,肝木之病复虽少壮,年老皆有关联,而尤多见于中年时期,所以妇科在中年时期应以调肝为主。这个观点与王肯堂所言“女子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有相似相合之处。此外,在调肝方面,筱宝先生对王旭高之“疏木培土与泄木和胃”的治疗原则亦有深切体会。

王旭高有“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腹满足浮囊肿,水泛而侮土也。腹中气攻胀痛,土虚则木横也。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木。脏腑整体相关,互为滋生、制约,才能保持动态平衡,病则因果联动,相互传变,临证者,需顾及此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