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73.老于临床者,辨在义理之得当,不在药物之新奇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223字

73.老于临床者,辨在义理之得当,不在药物之新奇

这是金明渊先生的学术观点。

谨守病机,治学崇尚醇正和缓,这是金明渊先生的治学特点。醇正者,即精一不杂也。宗旨在于“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物之新奇”,即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之举,亦非泥于古方而治今病者。“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证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竞散其寒;确知其热,则竞散其热;一拨其正,诸证尽除矣”(语出《景岳全书》)。故“传前世之法则,作后世之规矩”的《黄帝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这里的醇正之意,即诊病施治贵于精一。

“病机”二字,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秦伯未先生说过:“此言病状繁多,各宜细察,然总不外于虚实也。谨守者,防其变动也。病而曰机者,状其所因之不齐,而治之不可不圆活也。属者,有五脏之异、六腑之异、七情之异、六气之异、贵贱之异、老少之异,禀赋有虚实之异,受病有标本之异,风气有五方之异,运气有胜复之异,情性有缓急之异,有尝贵后贱之脱营,尝富后贫之气离守,各审其所属而司其治也。有者求之二句,言一遇病证,盖审其所属之有无也。盛者责之二句是一章之大纲,于各属有无之间分别虚实而处治也。然至虚似实,大实似虚,此又不可不详为之辨也。必先五胜者,如木欲实,金当平之之类是也。疏其血气,非专以攻伐为事。或补之而血气方行,或温之而血气方和,或清之而血气方治,或通之而血气方调,正须随机应变,不得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变也。”

明渊先生的醇正思想,和他主张的“和缓”治法紧密联系。晋朝挚虞在《疾愈赋》中说:“讲和缓之馀论,寻越人之遗方。”东晋名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靁桐是别,和缓是悉。”清代的诗人潘耒有首《河堤》诗,其中有句:“古方治今病,和缓技亦穷。”而近代的改革者梁启超先生在《论请愿国会与请愿政府并行》一文中这样说道:“如彼久病者,不敢望和缓,且望中医。”“和缓”,就是平和舒缓。如同宋代学者巩丰在《后耳目志》中指出的那样:“老子之文简古,列子之文和缓,庄子之文豪放。”明朝的宋濂在《章公神道碑铭》中所说的“外若和缓,而其临大事,则论议诤辩,不避权势,必折中于理而后已”,就是这个道理。

人体疾病虽然纷繁,然不越三因。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即和法也,缓治也。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临证之际,金明渊先生以其扎实的医理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每每临事不惑,谨守病机,知常达变,以看似平淡之方,获取神奇之效。

明渊先生主张醇正和缓,并非废弃峻猛之法、兼治之法,而是奉古人“有是证用是法”是方之训。当寒则寒,当热则热,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际,亦当机立断而活泼洒脱取用之,这不仅是本着《黄帝内经》之理,又得南阳之用,且参后贤之法,运用变化之机,以醇正和缓为旨,确有其鲜明特点。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