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70.调理五脏可养生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3630字

70.调理五脏可养生

这是李济仁先生的观点。

养生学问并不高深,关键在于坚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并使之逐步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李济仁是“张一贴”的传人,享誉大江南北,今虽已83岁高龄,但思维敏捷,步履轻盈。他的长寿秘诀,就是自己揣摩总结的一套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法。

首推养心。五脏之中养心最为重要,养心主要做到养神。因心主神明,故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该舍便舍,以保持心神的宁静状态。每天晚上临睡前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可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在食物补养方面,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还要重视午休,因心活动最活跃的时候是在午时,而且这时也是阴阳相交合的时候,所以午休能保心气。

宋代有部道家养生专著《通玄经》曰:“人以形为舍,心为主。主于国则君臣之分,主于家则父子之礼。心为君父,气为臣子,身为家国。心气一注,无气不从。在五行为火,南方盛阳之精,宿应荧惑,神受朱雀。状垂二叶,色若朱莲。神明据泊,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包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道生,浊躁神亡。但能空寂,得之存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惟狂克念,可以作圣;惟圣罔念,可以作狂。古今达士,养以寡欲,务于至诚,真源湛然,灵光自莹于丹台也。不为事惑物役,可以超凡入圣。”

另一本《养生导引秘籍·西山记》曰:“从道受生,谓之性。自一禀形,谓之命。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思,谓之志。事无不周,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虑。动而荣身,谓之魂。静以镇身,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形养气,谓之精。气清而快,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形貌可则,谓之体。小大有分,谓之躯。众思不碍,谓之神。漠然变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气去于形,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不测,通神群生。真人上仙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道不可见,因心以明之;心不可常,用道以守之。故虚心遣其实,无心除其有也。定心令不动也,安心令不危也,静心令不乱,正心令不邪,清心令不浊,净心令不秽。此皆已有,令己除之。心直不反复也,心平无高下也,心明不暗昧也,心通无窒碍也。此皆固有,因以然之,又在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故得灵光不乱,神气不狂,方可奉道保生。”

中医养生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跷、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

注意调肝。肝主疏泄,养肝主要从情志、睡眠、饮食、劳作四个方面入手。养肝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平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如欣赏字画、养花种草、四处旅游等,可以陶冶情操。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还要做到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平常还应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以防过度疲劳损肝。

注意天人相应。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是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素问》还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了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此外,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素问》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的,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做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

人应顺应自然。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自身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灵枢》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因此,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思想: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强调天人相分。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人“最为天下贵”。《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太平经》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又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说,“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得到长寿。

重视养肺。肺主气司呼吸。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避免情绪因素而伤肺。晨起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即一呼一吸尽量达到6秒钟。这种方法可以养肺。还有一种闭气法,经常采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即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18次。平时多吃有助于养肺的食物,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及豆制品等。

注重健脾。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来源,后天之本,健脾往往与养胃结合起来。在饮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饱,其次再做一些运动和按摩,以助“脾气”活动,增强运化功能。如每天起床和睡前各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以顺、逆时针方向用掌各按摩36下,再用手拍打和按摩脐上膻中穴、脐下丹田穴各100下。平时多吃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等。夏秋之际还应常吃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以顾护脾胃。

不忘补肾。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另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腰阳穴,因这几个穴位有助于养肾。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以保肾。经常叩齿吞津,排小便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并咬住牙齿,以助保肾气。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