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63.异病虽同治,本源自仲景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3224字

63.异病虽同治,本源自仲景

这是庞泮池先生的论点。

庞泮池先生是位杰出的女性,上海名医。临床应用融会贯通,遣方用药得心应手,常常见“证”“方”出,不拘泥时方、经方,也不偏信流派,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中西兼容,有一套自己独特的风格。泮池先生自幼聪颖,高中时因患一场大病,服中药而愈,遂叹中医之神力,立志学医。1937年考入中国医学院,师从名医章次公、王慎轩。侧身杏林六十余载,从事中医妇科,兢兢业业,锲而不舍,潜心钻研,善于创新,擅治各种妇科疾病,尤以治疗妇科恶性肿瘤、不孕症见长。

泮池先生遵循《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辨证规律,诊治妇科病,在中药救治“宫外孕”大出血的患者病例中:一是突然大量腹腔内出血,引起四肢逆冷,脉沉细,面色苍白,休克等,表现为气随血脱,有亡阳之虞,与《伤寒论》少阴篇中“四逆汤”专治“脉沉细,但欲寐,大汗出,四肢逆冷”之亡阳证候相似,当异病同治,回阳救逆。二为下腹剧痛拒按,胚破血流,瘀阻下焦,血不循经,《金匮要略·妇人妊娠》中“桂枝茯苓丸”一条明确指出:“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证不去故也,桂枝茯苓丸主之。”症痼为害,需用活血化瘀之法,桂枝温散,丹皮凉通,桃仁化瘀,芍药和营,茯苓利导,去瘀生新,血自循经,故使血止证消。三为气机失畅,腑行受阻,大便不通,有虚中夹实之兆,乃应用《伤寒论》少阴篇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之意,用生大黄、枳实等荡涤肠胃,使气血流畅。四为瘀阻盆腔,极易感染,甚而有痈肿,引起发热,仿《金匮要略》肠痈有寒者用“薏苡附子败酱草”,发热者用“大黄牡丹皮汤”排脓消散外,加以银翘等清热解毒之药,使热退肿消。以上四法四方治疗六例“宫外孕”大出血的危重患者,全获成功。

临床上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前人的辨证以辨病之转变,邪之进退,正之盛衰,药之宜否以应变救逆。类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为三阴不受邪。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霍乱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又如《伤寒论》中服柴胡汤后感到口渴的,病证已属阳明也,以法治之;太阳篇太阳病脉当浮反沉者为由阳入阴;少阴病当无热,反发热为由阴转阳。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辨别清楚“病因体异”,然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药随证变”,因同果不同即病不同。如湿邪致病,有的见体肿,而有的见腹泻,也有的出现小便不利,症状虽异,而治法相同,即称异病同治。

临床上有的是因不同但病相同,而证不同就需同病异治,病相同而病位不同也应同病异治。但有的因同,病位不同,证也不同,其治法也就不同了。如湿邪在胃则作呕,在脾则作泻。二阳合病必下利,为病在肠,葛根汤主之;如不下利而呕者,为病在胃,用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至于异病同治的例子,以金匮肾气丸最易说明。《金匮要略》中用肾气丸者有五:一是中风后少腹不仁;二是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治痰饮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者;四是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五是饮一溲一之消渴病者。同为一种肾气丸,主治以上五种不同病证,即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一词,《黄帝内经》中并无明确的文字表述,但与同病异治相对,已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尤其是《金匮要略》在辨证治疗方法和具体方药的运用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精神,于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提出了“异病同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治法各异。

又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说明同为水气病患者,若见腰以下肿,因腰以下肿为阴,属里,水湿之邪在里在下,故用利小便法,使水湿通过小便而排出;若见腰以上肿,因腰以上为阳,属表,水湿之邪在表在上,故用发汗法,使水湿通过汗液而散除。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溢饮除当汗出而不汗出、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等共同的症状外,如兼有无汗而喘,烦躁,其脉浮紧,为外感风邪,内有郁热之候,当治以大青龙汤发汗兼清泄郁热;如兼有胸脘痞闷,干呕,咳喘,痰稀量多,其脉弦紧或弦滑,为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候,当治以小青龙汤发汗兼温化里饮。

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治法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同为支饮病,若服用木防己汤后能使心下痞坚变成虚软,是水去气行的标志,病即可愈;若心下痞坚变成坚硬,是水停气阻,坚结成实之证,病情反复,再用此方,已不能胜任,故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治之。病性虚实不同,治法各异。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条是在胸痹主证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若偏实者以祛邪为先,当通阳散结,降逆除满,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若偏虚者以扶正为急,当补气助阳,方用人参汤。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充分体现,同病异治的基础是不同的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病性虚实、邪处部位、病理机制等的不同。在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抓住相同疾病的特殊点进行辨证论治,否则难见成效。

异病同治,同一病因,治法相同。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又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与产后腹痛虽是不同的疾病,但病因相同,皆为血虚里寒,故皆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养血补虚,温中散寒止痛。同一病性,治法相同。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又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脚气病、虚劳、痰饮、消渴和转胞是截然不同的五种疾病,但病性相同,皆是肾气虚衰所致,故皆可选用肾气丸以振奋肾阳,温补元气。同一病机,治法相同。如《金匮要略·百合孤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此二病,虽然病因、病名、病症不同,但病机相同,均为血中有热,湿毒不化,所以同用赤小豆当归散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排脓。

异病同治固然可以治好不同的疾病,但既然是不同的病种,其间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可能有时只有细微的差别,如果以某一方不加改变给予治疗,其疗效可想也会是参差不齐的。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