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57.妇科之治,首重肝肾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3096字

57.妇科之治,首重肝肾

这也是王辉萍先生的临证指南。

王辉萍先生是浦东王氏医家第九代传人。他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它对“天癸”的盛衰和冲任二脉的盈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女科治疗,首重肝肾。《妇科经论》引方约之说:“……故古人治妇人病,多用香附、砂仁、木香、青皮、枳壳者,行气故也。凡妇人病,多是气血郁结,故治开郁行气为主,郁开气行,而月候自调,诸病自瘥矣。”晋朝葛洪也说:“凡治妇人诸病,兼治忧恚,令宽其思虑,则病无不愈。”说明疏肝理血在妇科治疗中的重要性。

盖肝肾同源,而冲任隶属于肝肾。故妇女疾患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然与肝肾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阳,主生殖而系胞胎。女子的天癸来源于肾气,天癸是肾气充盛之后的产物,又是促进女子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肾气肾水充足则精血充足,天癸按期而至,生长发育健旺。妇女经、带、胎、产、乳之生理变化,与肾主生殖的功能健全密切相关。其生殖、生理功能,从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直至七七天癸竭,皆受肾气盛衰之主宰。肝则为藏血之脏,与冲任血海有关。其性喜条达,主疏泄,主情志。女子以血为用,其一生中,经、胎、产、乳,数耗阴血,故肝经血虚,血海不充,是常见之病理改变。妇女有“善怀多郁”之心理特点,易于怫郁,易致肝郁气滞,气滞则血亦滞,而罹患多病。肝经布胁肋,乳头为其所辖,乳部疾病亦常与肝有关。故历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都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女子在生理上依赖肾气充盈,肝血旺盛,经、带、胎、产、乳均受肝肾所统。肝肾协调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泌乳正常。在病理上,肾虚禀赋不足,则脏腑功能、生殖机能发育不全;肝经失调,则血海不充,藏血疏泄失司。故在临床上,肝肾两脏失调与妇科疾病密切相关。青春少女如肾气虚弱,癸水不足,则冲任失养,难以按月催动月汛,月经失调,该来不来,该去不去。成年妇女如肾阴亏损,血衰水亏;或肝血虚少,血海不充,则经来量少,经候衍期,甚至经行闭止。如肝木乏肾水濡养,肝阳肝火遂致偏亢,则经血妄行,经期提前。肝肾封藏失司,则经漏不止。肝郁不疏则经乱,前后不定,经前乳胀,临经头痛。肝郁气滞,气血阻滞则痛经;血滞日久,甚则癥瘕积聚。妇人胎孕,发端于天癸,凭借于冲任,植根于胞宫,皆赖肝肾精血充养,肝肾精血不充,则胎孕难成。妇女孕胎期,肾气不足系胞无力,或肝血不足无以养胎,则胎漏,胎坠,滑胎。

妇女产后多易损伤肾气,或流血过多而肝经血少,肝肾亏损,常有腰背酸痛,或阳越阴亏常自汗不止。更年妇女肾元虚衰,或肾水亏乏,肝火偏亢,冲任不摄,崩漏不止,或肾虚肝郁,阴阳失衡,潮热自汗,忧虑烦躁,诸证迭出。

滋补肝肾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法则,在养血活血或疏肝理气调理月经时,补益肝肾是非常必要的,可加入川续断、杜仲、桑寄生、菟丝子等,同时必须认识到阴精、经血的生成与运行需赖阳气的气化与推动。如果阳气不足而衰虚,则温煦之力薄弱,运血之力不足,生化精血减少,造成阳不胜阴,气血寒凝之证。在临床既可见到血少肾亏虚证,又有因虚致实的血瘀、寒凝湿阻实证。故诊治时根据阳气与精血的生理病理关系,适量应用温阳行气之品以调整阴阳平衡,如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葫芦巴、肉桂、鹿角等,以期推动气血生化运行,达到温润添精,益补肝肾之功,使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

人之一身,无非气血,气之煦之,血之濡之,两者之间,犹如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生理上,互生互长,以流畅充沛为贵;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病及血,血病伤气。故治疗时调血必理气,气血宜同治。肝属木、主风,体阴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滋生于水,涵养于木,乃藏血之脏,性善条达,与情志密切,故气血之病与肝有直接关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才能化生气血,但需肝的正常疏泄,脾胃方能升清降浊;血之运行,需脾的固摄,肝的调畅,又需气的推动。如此可知,肝脾在气的生成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肝气不舒,脾虚不运,则可致气虚血亏,气滞血瘀,气不摄血等。

治疗气血之病,宜从肝脾着手,以疏调、和养为主,用药宜轻平,行气滞注重疏肝,养气血不忘健脾,活血化瘀不离行气。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并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品;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并佐以养血、活血、止血之药。治气滞肝郁,以局方逍遥散为主方,既宜肝体虚,气不舒,又适脾气弱之证,火旺者加丹栀,兼血虚者加熟地;气血两亏,八珍汤为主,益气健脾又养血,或圣愈汤、当归补血汤补气以生血;气滞血瘀者,以金铃子散或失笑散合桃仁四物汤等行气活血;出血不止虚亏者,归脾汤加止血之品,补气以固脱,补气以生血,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

五脏各有气血,均化生于水谷精微,脾胃居脘腹中焦,受纳水谷,运化精微,送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若脾胃病变,气血生化乏源,不能灌溉五脏六腑,则更致脏腑阴阳失衡,加重疾病。故《黄帝内经》曰:“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故察病者,必察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盛衰。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着重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并指出治疗上善治脾胃者即可以调治五脏。

临证治疗,不管外感病或是内伤杂病,都应重视脾胃生化功能,处方用药处处要注意健脾和胃与慎用碍脾妨胃之品。健脾和胃能使后天资生有源,中气斡旋得复,顽疾始有转机。对脾胃虚弱的患者,药量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重则欲速而不达,反致虚弱更甚,切勿不审察胃气而大补、妄攻,谨慎应用熟地、麦冬等滋腻之物。如欲应用,应加入白术、陈皮、木香、半夏等健脾行气,也可加入砂仁、蔻仁、川朴等醒脾之品,或者先以枳实、鸡内金、焦楂曲等荡涤中焦积滞,使脾之气散,胃之气和降,枢机运行自如。

王辉萍先生妇科学术观点的另一特点,即注意平衡阴阳,巧理母子。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而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故“调节、平衡”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总纲,而平衡阴阳,须分辨五脏阴阳盛衰。五脏各有阴阳,相互制约,不仅本脏阴阳互相制约,而且脏与脏、脏与腑之间也是相生相克,互根制约的。

《难经》指出,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在临床上还不仅如此,子也能令母虚,而母也能令子实。所以,治疗时要充分应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关系,母子同治,补泻兼施。肝肾的阴液、精血之间相互滋生,其生理功能皆以精血为物质基础,而精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又同具相火,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故又“乙癸同源”。肝与肾之间的病理影响,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常肝肾同治,或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以肝肾同源理论为依据的。肝肾同源又与肝肾之虚实补泻有关,故“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

例如肝,其为多气多血之脏,在女子有先天之称,易气郁,血滞,易阳亢阴亏,可累及胆、脾胃和肺等,可引起头晕,胁痛,腹胀痛,月经不调和不能消谷,黄疸等,病证繁多,皆因失调所致。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表现为头晕,面红,烦躁,郁怒等,治疗时一养其肝阴以制肝阳,二滋其肾水以克木火,三补其心血以柔肝。肾为肝木之母,壮母以泻子;心为肝木之子,壮子以益母。处方可以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平肝阳(祛邪),以白芍、当归、生地、麦冬养心血,益肝阴而制其肝阳,以生地、山萸肉、旱莲草、潼蒺藜滋水涵木(扶正),有时又用龙骨、磁石以重镇潜阳,引火归源。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