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53.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774字

53.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

这是邹云翔先生的观点。

邹云翔先生是我国中医肾病学开创者,师从于江苏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先生和上海名医丁仲英先生。

云翔先生谓:“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前人有云:“不懂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现在教科书把阴阳的起源解释为根据日光的向背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而产生的阴阳,因而把阴阳概括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把阴阳学说定性为“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对五行的解释则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五行学说也就成了“五种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说,是“朴素的惟物论”。

其实,仅据日光的向背,日月、男女、水火的相对,不足以形成阴阳学说;仅仅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也产生不了五行学说。阴阳和五行都是古人对天地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解,古人观察日影和昼夜的长短就会产生阴阳的概念。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日影也最长;随后白天不断增长,到夏至白天最长,日影最短。通过观察日影并结合自然气息的变化,容易得出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形象表达就是太极图。河图、洛书是太极图的数字表达,是数字化的太极图。阳和阴首先是气化运动的不同状态,教科书强调“阳是功能,阴是物质”,概念不够准确。《汉书·艺文志》谓“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自然气息,也就产生了五行。时令的顺序是春、夏、长夏、秋、冬,所以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强调的是动态、时态。古人把宇宙的动态节律描述为“离合”运动,气化阴阳的离合过程产生开、阖、枢三种状态,形成三阴三阳六气。三阴三阳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指导中医辨证意义重大。阴阳被蜕化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后,三阴三阳已不知所云,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上古的许多思想是用图、物来表达的,如山西吉县柿子滩1万多年前岩画反映的河图,河南濮阳西水坡6000多年前墓葬显示的八卦方位图,安徽凌家滩出土5000多年前玉龟中所夹玉版图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出土文物已证明这不是传说。河洛太极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河洛太极文化也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读懂了太极图,中医理论的道理都在里边。

天人相应的关键是要把握天地阴阳动态节律中的盈虚损益关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和“七损八益”等都是对天地阴阳动态变化盈虚损益的描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提出调和阴阳的大法是“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调”。有人把“七损八益”解释为房中术,还谓“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是根据祖国的地理形势”而分的,变动态为地域,变时间为空间。其实,这样的理解似乎有误。

中医的“藏象”讲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体的表现,《黄帝内经》讲“各以其气命其藏”,自然界有五行之气,故人有“五藏”。恽铁樵先生讲中医之五藏是“四时之五藏”,也强调了五藏的时态概念。

中药讲究的是药性。《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因气感之宜”是讲药物的性能受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感应,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辨五苦六辛”是辨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这是从中华文化天、地、人、物大一统的观念建立的理论。现在的中药药理学与西药一样只讲有效成分,只讲物质的结构功能,不再重视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等性能,中药成了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天然药物。

学者刘长林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相融”;“阴阳五行的实质是昼夜四时,这使中医学成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阴阳五行“皆系于斗”,就是皆出于时间的律历之数。《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道”是阴阳五行,“候”是时间(五日为一候)。就是说,阴阳五行之道,依据的是时间的象态,“候”的变化规律是五运六气。背离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时间为主的思想,中医药理论中就不再讲五运六气。所以,云翔先生说的这句“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真确如斯。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