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47.临证辨宜谨守病机,治宜崇醇尚缓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885字

47.临证辨宜谨守病机,治宜崇醇尚缓

这是一代名家金明渊先生的治医特点及所倡。

金明渊先生治学,崇尚醇正和缓之法。醇正者,即精一不杂也。宗旨在于“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物之新奇”,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之举,亦非泥于古方而治今病者。“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证则一。故凡治病之道,必确知为寒,则竞散其寒;确知其热,则竞散其热;一拨其正,诸证尽除矣。醇正之意,即诊病施治贵于精一。”

明渊先生的醇正思想又和他主张的“和缓”治法紧密联系。“病虽然纷繁,然不越三因。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即和法也,缓治也。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临证之际,临事不惑,谨守病机,知常达变,以看似平淡之方,获取神奇之效。”

曾有一农妇,自初孕起左乳即随月异常膨大。求诊金明渊先生时,孕近七月许,患侧乳大下垂几近于脐,比右乳约大二倍许。曾多处诊治,其症依然。外、妇科均莫名其因,惟主手术切除。闻名前来求治明渊先生,诊脉滑,应指明显,舌苔舌质无变化,细询全身无任何不适。乳房属胃,乳头属肝。今孕后阴血聚而养胎,胃失滋润,燥气偏旺故也。宜泻胃经偏盛之气,玉女煎可为之。遂拟处方:生石膏30克(先下),生地黄12克,川牛膝10克,肥知母10克,麦冬6克。7帖。复诊已是左乳膨大略收,续服玉女煎原方。1月许复诊,左乳已退缩至略大于右乳,如期平安分娩。其用玉女煎,见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二方,原治阴虚胃热之烦热口渴,头痛牙痛,吐血衄血之平常之证。金明渊先生抓住阴虚胃热之义理,异病同治,使孕后巨乳之罕见症霍然而愈。

又有一护士,腹胀一年余,胀甚则腹大如鼓,胀急难忍,屡用理气消痞之中药治疗,虽矢气频作,肠鸣如雷,终不能消其胀,苦不堪言。延治,断为虚寒痞证。以赤石脂15克,干姜6克,粳米30克,紫丹参10克为方,两周腹胀若失。此方乃《伤寒论》之桃花汤加丹参是也。仲景原治少阴病下利脓血,具温中涩肠之功。谨守病机,借治于虚寒顽痞,应手而瘥。凡此种种,正如费晋卿所言“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明渊先生主张醇正和缓,并非废弃峻猛之法、兼治之法,而是奉古人有是证便用是法是方之训。当寒则寒,当热则热,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当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际,亦当机立断而活泼洒脱取用之。本《黄帝内经》之理,得南阳之用,参后贤之法,运变化之机,诊治疾病以醇正和缓见长。治病重视脾胃的观点,源于《黄帝内经》,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己等医家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化生。故东垣奉“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立斋尊“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而尤重脾胃对元气的滋生作用。认为元气虽然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肾精所化生,且遣藏于肾,但必须依赖后天脾胃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而二者之间,脾胃的功能是至关重要的,起着决定作用。

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先天之精气,无以立形体之基;非后天之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但先天之精血本身,禀受父母之后,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培充,才能逐渐强盛。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育,或可补先天之虚而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则非但脾之气日渐日衰,即使先天强盛之精血,也会因失于水谷精微的调养、充实而虚弱,导致元气的匮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相互配合,消化水谷,吸收精微,输布全身以滋养组织器官,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抗病机能的旺盛。常把脾胃相提并论,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其重要性由此可见。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对肠胃消化系统疾患,重视调理脾胃,固不待言;对其他疾病,不论情志怫郁,劳倦所伤,抑或贼风寒邪,顽痹痼疾,在辨证论治时,皆应为指导。杨永璇先生曾经说过:“人身之脾胃,犹汽车之发动机。脾胃是供应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器官,而发动机则是推动车轮前进的动力。发动机受损,则其他车零件虽完美无缺,汽车也不能开动;反之,只要发动机正常,零件的维修是较为容易的。所以,临床上必须重视调理脾胃,扶佐正气,惟元气充足,虽顽疾亦易康复;若脾胃失治,元气大伤,则机体之修复为难矣。故调理脾胃,扶正达邪,为治病之根本。”东垣曾谓:“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在临床上,遇肝之病用健脾疏肝法,遇心之病用健脾养血法,遇肺之病用健脾益气法,遇肾之病用健脾制水法,皆行之有效矣。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同人体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此即《黄帝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在人体中的防御作用,决定于元气的是否强盛;元气的强盛与否,又决定于胃气的是否强盛。因此,除脾胃本身的病变可影响元气的化生外,凡病者,必有正气水足,也必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不足。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之气,此其一也。既病之后,病轻者忧其病重,病重者虑其折寿,病危者惧其命亡,担忧、思虑、惧怕之心常常悬于心中,而此又最易损伤脾胃之气,使本已不足的脾胃之气乃至元气不能修复或进一步耗伤,导致疾病向纵深发展、变化。因此,如何截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关键亦在脾胃之气的复旧。

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之气,此其二也。治疗疾病之药物多数情况下首先入胃,除加重脾胃的受纳运化负担外,其药物的偏胜之性和副作用,首当其冲地影响脾胃。如苦寒之品易败伤胃气,滋补之品易黏滞胃气,香燥之品易劫夺胃阴,温热之品易燥灼胃阴,诸多西药也最易引起脾胃功能之失常,等等。故如何尽量避免和弥补治疗过程中对脾胃的伤害,对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之气,此其三也。药物入于胃中,必须通过脾胃的受纳、运化、转输才能作用于患处,从而发挥其治疗效能。若脾胃之气不足,则其转输药物功能必会减弱,而使药物不能发挥出应有效能,故脾胃之气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凡病有脾胃之气不足者,不论在病初、病中、病末,均当在首先考虑祛除致病因素的同时,及时、正确地弥补脾胃之气的不足,以利于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

治病当注重顾及脾胃之气,此其四也。

凡此种种,可以李中梓一喻以概之:“胃气犹兵家之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明渊先生说:“治病当重脾胃之观点,绝非我所创,前代名贤已有诸多精妙论述。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如伤寒流派、河间流派、攻邪流派、丹溪流派、易水流派、温补流派、温病流派等。而吾独宗脾胃者,并非摒弃其他各种治疗方法,而是经过多年临证的深刻体会,其中有经验,有教训,也有自己的探索,领悟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对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意义。经过临床运用,体验到治疗中处处顾及脾胃之气所能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基此而发,基此而论。”

宋代张端义在《贵耳集》上卷说:“言简理尽,遂成王言。”清代华伟生在《开国奇冤·被擒》中谓:“梦华先生,你看老夫此稿如何?言简意赅,洵不愧为老斫轮手。”而此之金明渊先生,实乃“王言”者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