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42.泻而防弊,务护正气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296字

42.泻而防弊,务护正气

这是民国时享誉盛名的《医界春秋》的主编张赞臣先生的观点。

“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医界春秋》是近代医界的一面旗帜。盖积之不厚,则其发之也浅。而张先生学自有成,许多学说乃为创见。正气为人之根本。热毒炽盛,咽喉肿痛之证,固然主张必须选用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剂,但又同时应予顾及脾胃。即使平素脾胃健运功能正常者,使用苦寒泄热之品,必须中病即止,不宜过服;若是脾胃虚弱者,更勿纯用苦寒,惟恐邪热尚未根除,而中焦已先受损,胃气一败,后天失调,从而有碍康复。对于通下法之运用,张先生认为虽可荡涤邪热,克奏捷效,但如应用不当,诸如药不对证、病轻药重等,则每能损伤正气,消耗阴液;阴虚喉痹者尤应注意,即实热结于阳明,易于化燥伤阴,亦不容忽视。

《尤氏喉科秘书》云:“咽喉,为人身呼吸饮食门户,方寸之地,受病危险,其证甚繁,大约其要总归于火。盖少阴、少阳,君相二火,其脉并络于咽喉,故往往为火证之所结聚。君火势缓,则结而为疼,为肿,相火势速,则肿甚不仁而为痹,痹甚不通,则痰塞以死。”

盖阴液之存亡,对于病情之转归,至关重要。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虽为治疗温热病证之格言,在治疗咽喉病证方面,亦应视为重要的原则。此外,对于阴虚喉痹而兼有脾胃虚弱者,张先生既避免使用辛燥伤津之品,而且还须“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可温燥”,选用之药多为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之类,以缓图治效,其用意亦在于护正也。

治疗咽喉病证的具体方法,内服汤剂固属重要,外治诸法亦不容忽视。因为外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所,与内服药配合治疗,则相得益彰,俾取得更为显著疗效。关于咽喉病证的外治法,主要有三:吹喉药、噙漱药、局部切开排脓法。前两者,一般均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痰去腐之药,故主要用治咽喉红肿疼痛等证;后者则主要施于咽喉疾病化脓成熟、急需切开排脓之候。

《续名医类案》记曰:“李王公主患喉痈数日,肿痛,饮食不下。才召到医官,言须针刀开口,方得溃破。公主闻用针刀,哭不肯治,痛逼水谷不入。忽有一草泽医曰:某不使刀针,只用笔头蘸药痈上,霎时便溃。公主喜,遂令召之。方两次上药,遂溃出脓血一盏余,便觉痛减,两日疮无事。今传其方:医云乃以针系笔心中,轻轻画破肿处,乃溃散耳。”又有载:“孙兆治文潞公,一日喉肿,翰林咽喉科治之,经三日愈甚。上召孙治之,孙曰:须得相公判笔一管,去笔头,水沾笔点入喉便愈。孙随手便刺,相公昏仆,不省人事,左右皆惊愕流汗。孙曰:非我不救相公。须臾更呕出脓升余,旬余乃平复如故。”

对于吹喉药的配制,张先生早年均亲自制作,所用药物均逐一精选,然后按要求逐一加工,操作审慎,磨研精细。各种吹喉药研磨后,先用两指搓捻,如无粗粒碍手,然后再用口尝,以舌舔即能化解为度,务使药物吹入喉中无丝毫刺激或其他不良反应,方为中式。对于切开排脓,须掌握时机而后施行,若酿脓尚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泄气血;切开过迟,则脓毒内侵,腐蚀益深,皆不利于排毒愈合。诊断化脓之成熟,认为主要有三项标志:外观局部有红肿光亮之象;用压舌板进行触诊,按之软而凹陷,举之则复现高突;疼痛集于一处,且有跳动感者。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