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41.久泻不忌通下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801字

41.久泻不忌通下

这是刘树农先生的观点。

刘树农先生治疗久泻,着重于祛邪,正如张子和所说“陈莝去而肠胃洁”。徐灵胎在《临证指南·泄泻门》中的评语说道:“若滥加人参、五味,对正虽虚而尚有留邪者,则此证永无愈期。”刘树农先生主张在通法的基础上采用清利肠间湿热法,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所见肠间有充血、水肿、溃疡等诸种情况,兼用活血化瘀法,多选用丹参、红花之类。对于腹胀痛,里急后重较甚者,则按“风能胜湿”法,选用防风、羌活、独活等药;或按“陷者举之”法,选用柴胡、葛根、桔梗之属。

盖通下之法,就是泻下邪热,攻逐结滞之法,凡热邪博结,燥屡停滞、瘀血积聚,痰滞水结之证,均可用之。吴又可提出“急证急攻”,亦实为临床经验之谈。临床急证中,应用攻下法,往往可建殊功。如中风闭证,多因肝阳暴亢,风痰上扰,血随风逆,血菀于上,临床上往往可见便闭不通,治以承气汤通下,兼以豁痰开窍,清热平肝,使腑通热泄,引血下行,气随血下,而可获救。热厥之证,亦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如唐容川,擅治热厥,强调速战速决,以防疾病发展,主张用“急下存阴法”。曾治肝胆热毒,腑气闭塞,热厥邪盛,治以复方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攻下与解毒并举,而热厥得除。暑温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无卫分过程,而见高热昏迷,苔黄等证。治暑温邪陷,阳明腑气不通,邪热上熏心包,可以牛黄承气加芩、连、菖蒲、郁金、远志之品。温热之邪,深入血分,血热炽盛,必见舌绛神昏,高热烦躁,热毒内陷,邪势鸱张,内迫神明,以凉血之品与攻下之药合用,正是叶天士“凉血散血”的意思。阳黄热重,临床多见面目俱黄,胁痛腹满等证,以通下与祛痰解毒同用,均可得效。临床上在患肾病后期,由于脾肾衰败,湿浊凝聚,浊阴上逆,证见面色晦滞,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痛烦躁,甚则昏迷。阳虚血瘀,浊阴上逆,使用攻下法与扶正法同用,仿温脾汤之意,温阳降浊,活血利水,不仅可以解除临床症状,而且肾功能亦得到改善。

通下法,在内科急证领域中,的确有卓越之功,但也不是万能之法。应当注意,下之既要得其时,又要得其法。得其时谓不宜失下,得其法谓不得妄下。审证候之缓急,度邪正之虚实,察病机之原委,辨积滞之有无,遵循辨证论治之法则。其偏于寒下法的,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有下燥屎、泻实热等作用;偏于温下法的,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有温里逐寒泻实的作用;偏于润下法的,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的便秘等;偏于逐水法的,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臌胀等病证邪气过盛者。

通下法最适用于里实证,误用之易损伤正气。凡邪在表或邪在半表半里一般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弱而大便艰难者,不宜用峻下法;妇女妊娠或行经期间,皆应慎用通下法。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如大便已通,或痰、瘀、水、积已随泻解,则减量或停用下剂。

临床上治肠癌久泻,病多属“脏毒便血”“肠覃”“癥瘕”“锁肛痔”“便风”“下痢”“肠癖”等,多由于忧思郁怒,饮食不节,久痢久泻,脾失健运,气机不畅,毒邪侵入,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滞留积聚凝结成积。《灵枢·水胀》:“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此病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忧思抑郁,脾胃失和而致湿热邪毒蕴结,乘虚下注,浸淫肠道,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是其内因;寒气客于肠外,或久坐湿地,或寒温失节,饮食不节,恣食肥腻,醇酒厚味,或误食不洁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流注大肠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注于肛门结而为肿,是其外因。

大肠为六腑之一,司传导之职;肠道恶性肿瘤生于腑中,有碍腑道的通畅,阻滞气血水湿的运行,而出现腹泻便下脓血或便秘、腹痛等症状。“六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之意,消除肠道肿块,通下腑中污浊、脏毒、瘀血等病理产物至为重要。通过各种通下法,以达到通腑祛邪的目的,邪去腑通,肠道的功能才有恢复的可能。

此外,刘树农先生认为在久病泄泻部分病人中,还需审慎辨别。脏寒的部位是脾抑肾,还是脾肾同病,脏邪是湿热、血瘀、食积等何者偏重。其处方可仿《金匮要略》黄土汤意,以附子、灶心土、炮姜合黄芩、黄连、蒲公英、红藤等以温脏寒,清腑热,温清并用。刘树农先生还曾用蜣螂虫、地鳖虫等虫类搜剔药磨粉吞服,治愈过一患慢性结肠炎,大便溏而不爽达20年的病家。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