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39.疑难杂病,治兼标本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447字

39.疑难杂病,治兼标本

这是秦伯未先生说过的话。

标本含有多义,这里的“本”乃指病因、病位,“标”指症状。尽管前人都强调审因论治,然《内经》所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散者收之,惊者平之,急者缓之”等治法实依序针对病因、病位、症状而设,伯未先生又考虑到“病人的痛苦和精神威胁常随症状的轻重和增减而转移”,所以提出临证处方应适当地照顾症状,并将临证处方的组成概括为“病因+病位+症状”这个公式。

如治疗风寒袭肺、宣化失职所致咳嗽之证,由上述公式即可引出治法为疏散风寒+宣肺+化痰止咳,选用杏苏散加减,而分解杏苏散的药物组成也恰好符合上述治法,即紫苏、前胡+杏仁、桔梗+枳壳+甘草+半夏、陈皮、茯苓,可见处方在“针对病因、病位、症状三方面用药,应该互相呼应”,而引用成方也当根据这三方面灵活加减之,惟这里“所说照顾症状,是从根本上考虑,标本结合,不同于一般的对症疗法”。很明显,如此处方用药,既可迅速缓解症状,又可同时去除病根,这在临床上颇具现实意义。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此以病气强弱而言标本也。如病发之气有余,则必侮及他脏他气,而因本以传标,故必先治其本;病发之气不足,则必受他脏他气之侮,而因标以传本,故必先治其标。盖亦治所从生也。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者言病之浅,甚者言病之重也。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盖治不精专,为法之大忌,故当加意以调之也。一曰病轻者,邪气与元气互为出入,故曰并行。病甚者,邪专王而肆虐,故曰独行。”

现代人多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但“本”是什么?未必每个人都能说得精确。“治病求本”之论,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似乎阴阳即指“治病求本”的“本”。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包括的面很广。把它引入医学领域,概括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用来阐述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和治疗。但这是总的精神和原则,至于阴阳在诊断方面作为八纲的总纲,仅还是一种辨证方法,是一切疾病在辨治方面共同遵循的准绳。显然,都不能完全概括“治病求本”的“本”。

那么,什么是“治病求本”?“治病求本”中的“病”,针对的是某一个具体的疾病;“求”就是要寻求、找到;“本”是指决定这个疾病发展变化的病机、病证。也就是要在辨证时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审因论治。不然的话,只能是对症治疗,疗效很难提高,甚至酿成坏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病有盛衰,治有缓急。”何病急治,何证缓治,何方先施,何药后用,是施治前须综合考虑的问题,“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语出《温热经纬》)。盖病因多为本,症状多为标;正气多为本,邪气多为标。明确标本轻重缓急是选择治疗法则的基础。不明标本不足以求因,不明标本不足以审证,不明标本不足以论治。

一般来说,外感多实,然实中有虚;内伤多虚,然虚中有实。实有六淫、疫疠、气滞痰湿、食积等,虚有阴阳气血之别,临床所见往往错综复杂,标本难明。要正确辨明标本轻重缓急,只有详细审察患者每一个症状,了解每一个可能的致病因素,才能确切地找出病因。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