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35.治温病,切要在“三护”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262字

35.治温病,切要在“三护”

治温病应有“三护”,这是1931年中国国医馆最早的发起人,著名医家严苍山先生的主张。

夫百病不离乎内伤与外感,而外感有伤寒与温病之异。南方多患病,北方恒病伤寒。伤寒辛温之方,不能施于温邪热变之证,盖以温治温,易于化燥伤津。

临床上,外火主要由感受温热邪气所致。火邪甚于温热,“温为热之渐,火乃热之极”。而风、寒、暑、湿、燥邪入里皆可化火,称为“五气化火”。如四时六淫之春伤风、夏伤暑、长夏伤湿、秋伤燥、冬伤寒,蕴结不解,均可化火。内火多由情志抑郁,劳欲过度,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炽盛而引起,又称为“五志之火”。

火为阳邪,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势较重,易耗伤阴津,可见高热面赤,口渴引饮,烦躁不寐,脉洪大。火性炎动,易生风动血,如火热燔灼肝经,耗伤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称热极生风,可见高热,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火热太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火性躁越,可扰乱神明,如内陷心包,则可见神昏谵妄,不省人事等;火热内扰,心神失守,还可出现烦躁不安,狂言乱语等精神失常症状。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如上所述,火热为病多具有发病暴急、变化迅速、病势猛烈及证候易变、速变、多变的特点。所以,苍山先生提出治温病应“三护”之法:护脑、护津、护肠。

此说极有见地。昔年王孟英氏根据叶天士、吴鞠通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体会,明确提出了治温以保阴为第一要义。其对喻嘉言所谓“人生天真之气,即胃中之津液”论点推崇备至,认为保阴要以生津益胃,滋补肾阴为其要旨。胃中津液不竭,人必不死,因而“救阳明之液”是治温热诸证之真诠。王氏常用石斛、沙参、西洋参、花粉、麦冬等濡润胃津,尤善用西瓜汁、梨汁、蔗浆等果汁以甘凉生津。同时,考虑到病人多为真阴不足,上盛下虚,感受温邪往往导致肝风骤动的营血险证,仅用清解凉营法已不能效,又常加入“三甲”“二至”及阿胶、枸杞等滋填真阴之品,以获佳效。

夫温病之邪热亢盛者,每致热乱神识,而令神昏谵语,治之者便须预识病机,先事预防,不令邪入,否则鲜有不偾事者矣。当其夜有烦躁,睡则梦语,醒则清明,或高热而见舌质红绛者,即须于大剂清热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黄清心丸之品。或谓早用此等药,有引邪入脑,犹如开门揖盗之说。但据严苍山先生经验,绝无此事,用后即获热退神清之效。若必迨谵语、神昏、痉厥时始用之,已作焦头烂额之客矣。此即护脑法。

温病,阳邪,易于伤津劫液。初见舌质干燥,乏津口渴者,即须参入生津之剂,如生地、石斛之属,毋使津劫而阴伤也。迨阴液既伤,再予甘寒咸寒之药,则有杯水车薪之憾矣。此即护津法也。

温病初用发汗,使邪从汗解。药后热不解,而大便不畅,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温病下不厌早也。夫扬汤止沸,勿如釜底抽薪,邪无凭借,每得热退,用之于临床,每收良效。若必迨腹满便闭,如《伤寒论》所云而始下之,邪势鸱张,而见下血等危象矣。此护肠法。

治温病以“三护”为主,如兵家之先发制人为法,不使病邪有内传之机。若邪势深入,愈病愈难。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