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33.风温之疾,利在速战,勿拘温邪不投温剂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351字

33.风温之疾,利在速战,勿拘温邪不投温剂

丁甘仁先生如斯谓也。

丁氏对外感热病的研究,系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读了《黄帝内经·热论》以后,必须熟悉《伤寒论》和《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这是全面学习外感病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他认为当读了仲景《伤寒论》以后,在参考各家注解中,必须学习舒驰远著的《伤寒集注》,书中把六经主证及主治方法提纲挈领,使后人得到概括的认识,而且对临诊时少见的证候并不全部罗列,以示不属于主要方面,遇到不切实际的地方,不宜作牵强解释。

甘仁先生曾谓:“读古人书,自己要有见识,从前人的批判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辨别,并须通过临床实习,接触实际病例,方能心领神会,达到运用自如”;“外感热病,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盖风温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利在速战,因风从阳,温化热,两阳相劫,病变最速。尤其是伏温化火伤阴,来势更急,这是与湿温根本不同之点”。斯风温之治,温邪从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有急剧的变化。甘仁先生尝谓:“本病利在速战,加风以阳,温化热,两阳相劫,病变最速;尤其是伏湿化火伤阴,来势更急,这是与湿温根本不同之点。”除常用的风温侵袭肺胃,熏灼气分的病例应用桑菊、银翘、白虎等法外,又有发热,咳嗽气急,喉有疾,苔黄,脉滑数,甚至抽搐咬牙之风温痰热交阻肺胃的重证,急用麻杏石甘汤加竹沥、芦根之法;又有舌尖红干涸,痰热内陷心包,肺炎叶枯,化源告竭的危证,用黄连阿胶汤、清燥救肺汤等法,得以转危为安;又如舌前半光绛,中后腻黄,脉数不静,阴液已伤,阳明府垢不得下达,用调胃承气加花粉、芦根等存阴通腑之法;再如表热不扬而里热甚炽,神昏谵语,狂乱,唇焦,渴不知饮,甚则角弓反张,温邪伏营,肝风骤起,用犀角、羚羊角、鲜石斛、竹沥、紫雪等清营熄风,生津涤痰之法。

若风温证身汗不解,咳嗽痰多,大便溏泄,迭进辛凉清解,润肺化痰之剂,其邪不从外达而反陷入少阴,证见神识模糊,汗多肢冷,脉象沉细等,阴阳脱主离,即在目前,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回阳救逆之法。服后肢温汗止,其脉渐起,危证得以挽回。迨阳回之后,阴液大亏,再见阴虚燥热之象时,继用救阴润燥之剂而收全功。

甘仁先生云:“温病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等,是治其变证,非常法也。盖人之禀赋各异,病之虚实寒热不一,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化寒,皆随邪势的传变而转化。此证初在肺胃,继传少阴,阳素亏,故阳热变为阴寒,迨阳既回而真阴伤,故前后方法各殊,若犹拘泥温邪不能投温剂,势必不起矣。”

吴鞠通曰:“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肺者,皮毛之合也。经云:皮应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诸邪伤人,风为领袖,所以称其为百病之长。即随寒、热、温、凉之气变化为病,故经言其“善行而数变”。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由卫分而入肺经。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所以,《黄帝内经》说“心为一身之大主”,而不受邪,受邪则神去而死。五行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所以逆传。风寒先受于足经,当用辛温发汗;风温先受于手经,宜用辛凉解表。这就是甘仁先生不泥温邪、不投温剂之故吧。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