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24.临诊治眼病,合参四诊,不尚分型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659字

24.临诊治眼病,合参四诊,不尚分型

这是四代业医,尤善眼科的陆南山先生的学术特点。

陆南山先生,家传眼科察病,四诊合参,强调“四诊”中问诊为其首。故临诊必详细询问患者各种情况,还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录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阴阳虚实辨分明。”

唐人白居易,作过不少关于眼疾的诗文。其一生坎坷,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官职,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长女金銮3岁夭折,白居易诗哭。58岁时,喜得一子,3岁又夭折。老年丧子,白居易作诗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后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中谈患眼病的原因是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在另一首《眼病》诗中,白居易还描述症状说:“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叙述了患眼疾的症状,也是诗体的眼科病案。

清代医家张倬在《医通·金针开内障论》中指出,眼病是“肝气上冲,凝结而成”,其主要表现是“视物微昏或朦胧如轻烟薄雾。次则空中常见黑花,或如蝇飞蚁垂,睹一成二”。从这些议论中,似也可以洞观白居易的医学素养,确亦深厚。

南山先生认为,对眼科来说,望诊特别重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肉眼一般观察,另一是仪器检查。南山先生非常强调眼科检查,认为每一个眼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应亲自检查自己的病人,方能明确病变情况,作出准确判断。

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病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但绝不可“对号入座”。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而作出诊断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复杂的疾病,极不易掌握,而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这一线索,进行辨证治疗,将病分为三个阶段,可以以简驭繁。

南山先生说:“‘上工治未病’,对眼科医生来说,尤其是重要。”他认为“治未病”含义有二:一是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防微杜渐,制止并发症或兼症的发生。大多数危重眼病的发生,都有一个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医生若能“眼”察秋毫,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化脓性角膜炎(凝脂翳)是细菌引起的一种角膜炎症。该病发展一般较凶险,很容易发展成角膜瘘、角膜葡萄肿而致盲。对付该病要及早采取必要措施。特别是那些有角膜稻谷伤或其他异物入目者,最易发展为本病。故不论是否已成本病,皆应先按炎症处理:眼部要彻底清洗,并用消炎眼药水频繁点滴。一旦发现有炎症,哪怕仅是一小点如“银星独见”,也应按角膜溃疡处治,密切监护其变化。

急性青光眼病,是另一种眼科危急病种,起病突然,病情发展急剧。严重者,数日之内即造成永久性失明,故而预防非常重要。对此,陆南山先生有一整套预防措施:首先,根据解剖学对急性青光眼的认识是基于小角膜、前房浅、房水流通不畅而致病的特点,规定对于具有先天性小角膜、前房浅、房水流通不畅者,无论其是否已患青光眼病,一律得详告该病的发病可能及预防措施。其次,对于一些可能引起青光眼并发症的疾病,强调提早用药预防。

眼科血病,尤其是视网膜血病,一般在血止后,视网膜或多或少会遗留下一些瘀血,最后形成机化组织,严重地影响视力。对于眼底出血病,虽然原则上采用清热止血法治疗,但要掌握好分寸:清热不可过寒,止血不可郁气。寒凉过度,气机壅塞均易造成瘀血留滞不化。陆氏治血病,喜用茜草、蒲黄、藕节、大蓟、小蓟、十灰散等既止血又活血的药物止血;清热则用生地、茅草根、丹皮、小剂量黄芩等。另外常酌情加入赤芍、丹参、制大黄、小胡麻等活血化瘀之品。手术后出血或外伤出血,常加入少许参三七、苏木等药物。对于无热象的血病,切忌误用寒凉。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