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9.肝病之治,重其濯断无所,宜保肝胃而顾四脏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579字

19.肝病之治,重其濯断无所,宜保肝胃而顾四脏

这是江西名医聂咏丰先生的观点。

聂咏丰先生对肝病的调治,重其濯断无所,独具匠心,首要者,诊疗肝病应重体质。肝病的发生、发展与体质因素明显相关,也就是说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体质的强与先天禀赋及后天充养、气血盛衰、自然环境、年龄性别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体质强盛,正气充足,能抵御外邪(病毒)侵袭,即使在易感染病邪的环境中也不会导致肝病的发生。如果体质素虚(免疫功能低下),一旦触及病邪即会发病。从临床来看,在有的肝病患者的家庭环境中,患者与其周围的人并没有做到严格地隔离消毒,而有的则会传染,有的则不会传染。这就是说,体质的强弱是肝病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正是《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道理。

体质的不同,患病后则会出现证型的各异,病势的轻重,病程的长短,都不一样,在临床中所见肝炎则有肝郁脾虚,湿热壅滞,血瘀滞积,肝肾阴虚等证型。有的发病后治愈快,乃因人的体质状况不同而各有差异。临床所见肝病之人,其体质大多可归纳为肝郁质、湿热型两种类型。

肝郁质之人平常情绪不乐或烦躁易怒,形体偏瘦,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由于机体禀赋不足,情志内伤,疏泄失常,濯断无所,肝失条达,横逆伤脾,而易致脾虚,一遇病邪则无力抗争而发病,乃显虚实夹杂之象,症见右胁胀痛或串痛时作,常与激动为甚,嗳气,胸脘满闷,心悸失眠,纳少,乏力,便溏,脉弦等,治以健脾疏肝。湿热质之人形体适中或偏于虚胖,此类病人较为多见,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留恋不去,邪状内扰致正邪相搏尤成盛,而见实证为多,身重体倦,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厌油,小便赤黄,或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治以清热利湿。又如黄疸之证,同是湿邪所致,然而素体阳虚者易见阴黄,治以阴阳化湿;素体壮实者易见阳黄,治以清热利湿。在临床实践中所治肝病之人,大多以肝郁质和湿热质为多见,常采用自拟“茵田四苓汤”“何夏合剂”二方,用来治疗急、慢性肝炎,效果甚佳。

急性肝炎大都以湿热蕴结证型为多,其人属湿热质。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病机为湿热中阻,肝胆失于疏泄调和,治以清热利胆,健脾祛湿之法。其中由茵陈蒿、田基黄、云茯苓、猪苓、泽泻、滑石、木通、苡仁、白术、郁金、当归、赤芍、赤小豆组成。呕甚者加藿香,腹满甚者加鸡内金,胁痛甚者加枳壳,便结者加大黄,便溏坠胀者加黄连,黄疸明显者茵陈蒿用至30克。若病人服药后证情不减,黄疸加深,纳呆形瘦,胁痛日趋加重,肝明显肿大变硬,神志改变,此时务必步步防范,不可虑及,一者有恶变可能,二者有重证肝昏迷发生。当此更宜中、西医结合治之。慢性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多见,其人属肝郁质。

“何夏合剂”,用于治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长期增高之慢性甲、乙型肝炎患者。此方由何首乌、夏枯草、鸡内金、丹参、黄芪、条参、白术、云茯苓、当归、广香、赤芍、虎杖、苡仁、枣仁、甘草组成,共奏扶正祛邪,邪去正安的作用。方中所用黄芪、条参、当归、白术、丹参、赤芍、何首乌、云茯苓、虎杖、甘草等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诱导干扰素,可增强免疫功能,清除肝病病毒,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促使降浊、降酶。用之临床方能得心应手,其效亦如桴鼓。

肝病用药切不可多而杂,因肝为娇嫩之脏,功能受损难于恢复而变他病,肝病常及于脾,脾胃虚弱,药多量大不易吸收,重者伤胃损肝,轻者药不达病所反而加重肝脏负担。处方用药在14味左右。再者肝病病因及证候复杂,用药需考虑周会,单纯用一个四君子汤、茵陈蒿汤、四苓汤往往不能达到满意效果。何夏合剂既能调理心脾,又能保其肝胃,四脏兼顾,一举数得。从药物功能来看,虎杖清热解毒,白术、条参健脾益气,广香可以疏肝,苡仁、云茯苓可以利湿。可以用药不繁而面面俱到,且方中药量在10克以内,故有轻剂灵活,使脾胃有生发之机,从而有利于肝脏功能修复再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