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6.学贵于疑,重证不惊,轻证不怠,用药务精,切当忌庞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788字

16.学贵于疑,重证不惊,轻证不怠,用药务精,切当忌庞

这是魏长春先生的治学思想。

魏长春,字文燿,浙江宁波慈城(今属宁波)人。闻业于江浙名医张禾芬入室弟子颜芝馨,曾辑《温病条辨歌括》传世。

魏长春先生一贯主张熟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历代医著汗牛充栋,后世诸家均有阐述发明,但流出由源,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经典著作为基础的。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熟记经典著作中的原文,是十分必要的。如他曾说:《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证时逢类似之症,回想起此段经文,对于病因、病机、治则,脑海中就有了清晰的概念,也能为选用方药作出重要启示。如治疗毕姓男子,苦嗳气、呃逆,曾先后用半夏泻心、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治疗未效。后想到《金匮要略》有言“噫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而改用大承气汤加味治之,一剂而愈。

魏长春先生说:“学有根底,见多识广,文医杂说,博采众长,汇通诸家,化裁创新。”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新婚不久辞别妻子奔赴抗金前线,一日夜深人静,填词一首,遥寄娇妻:“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魏先生认为从中可以学到不少药名。《西游记》的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曾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用了乌头等中药,描写了拼杀和猎户残亡的场面。还有冯梦龙的情书中云:“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情书用了14个药名,情思情趣跃然纸上。人视如此,有感言:“中华草木虫石药,君臣佐使各其途。望闻问切寸闭尺,寒热真假经络枢。斯统岐黄传永久,医文如一悬壶中。”

读各家医说时,应着眼于心得发明之处,对各家之特长尤应探本求源,而对各书陈陈援引,则不必深究。如吐血、便血,仲景有黄土、泻心等法,用于虚寒、实热之证其效甚彰,但对阴虚郁热之证则未予论述。有一例胃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曾用止血药及移山参治之未效。长春先生根据患者略有低热、左脉沉弦不扬及少腹有痞气走窜,以陈远公壮水汤(生熟地、参三七、荆芥炭)合芍药甘草汤加竹茹治之,一剂获效。又如大叶性肺炎,一般按风温论治,以麻杏石甘汤加减多能收效,但对阴虚体弱患者则不甚适宜。长春先生根据温病学派轻清宣透、甘寒润燥之法,以千金苇茎汤、钱乙泻白散、喻昌清燥救肺汤、吴塘桑菊饮化裁变通,自订六二清肺汤(桑叶、枇杷叶、桑白皮、地骨皮、杏仁、冬瓜仁、贝母、知母、南沙参、北沙参、鲜芦根、白茅根)随证加减,屡获良效。

长春先生最大的长项就是博采众长,文史哲医,灵活而用,质疑磋商。“学贵于疑”,前人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会出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

当年名医范文虎先生阅览群书看到用小青龙汤泡汁饮,能治疗咳喘;乌梅安蛔丸捣碎加白蜜用滚开水泡后,连渣饮服治疗蛔证。后来在实践中一用,都体现真实可靠的疗效。《五代史平话·周史》说:“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用药如用兵,其理则一。但常中育变,又不能执泥不化。长春先生曾回忆说,早年遇一商人之妻因水土不服而致湿困中州。前医处表散之剂后,又嘱忌口。几旬之后,胃纳益差,体肿、腹泻,详询病情经过,认为是忌口太过,脾胃受损,病久体虚,不胜重药。乃以芳香花类拨动气机,并选择喜食之品以馨其胃,病随即转机,体渐复康。又如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之证,但详加审察仍有差池。1971年曾治一自汗患者,虽服养阴敛汗之剂已久,但均未见效。细究病因,知为素体表虚,睡卧草地,感受风湿所致。选用桑枝、桂枝、防己、防风、大豆卷、稻根行卫气,祛风湿。药后,盗汗即减,继以原法调治而愈。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