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0.老于临床者,睿辨真假寒热,当为首要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434字

10.老于临床者,睿辨真假寒热,当为首要

这也是吴佩衡先生的话。

凡病有真寒证与真热证之分,又有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之别,真者易识,假者难辨。“阴盛阳必衰,阳盛阴必弱。”临床上前者居多,后者亦不少。《黄帝内经》云:“阳复则生,阴盛则死。”佩衡先生十分重视真寒假热的辨证,善于在阴阳上探求至理。先生说过:“论病之要在于认证,论证之要在辨阴阳,惟辨证确凿方能得心应手。”他总结出寒热辨证的基本纲领——“十六字诀”,即:热证为“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寒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真热证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真寒证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此为辨明证候的要领和鉴别真伪的关键。特别指出“阳虚阴寒”往往被忽视,致使误治而垂危,“着实为病者一难关,医者一难题”。

对“阳虚阴寒”一类证候,应本着“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可谓千古不易之名言。大凡疾病之发生,必有其根本原因;病机之变化,必有其关键所在;疾病证候虽繁杂,必有其主次真假可辨。“本”就是疾病之根本和关键,主要矛盾或矛盾之主要方面。故凡治病,必当求其本,犹如伐木,枝叶虽繁,去其根本则枝叶皆去,徒恣力去其枝叶,而根本不除,则于事无补。

“本”到底为何也?历代医家孜孜追寻,对其理解各异,但大体上,认为其是“疾病之本原”,即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就是指病因。倡导此论者,一般先“审病求因”,然后“去除病因”为其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其实就是辨病论治。古代有之,近代亦不乏其人,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中提出所谓“方病相对论”,即用中医一个方作为西医治疗一病的专方专药,而且针对“方病相对论”开展的研究和报道俯拾皆是。

然辨病论治是一种消极的疾病观,它认为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辨病诊断要求是“识病求本”,其认知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地回答“病从何来”,是寻求疾病的本质和原因的诊断,是以病因、病理、病位三要素为基本的疾病分类学诊断。

随着技术的发展,识病求本的诊断要求得以不断地向微观层次深入。人们都希望能通过针对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消除病灶的努力,实现征服疾病和消除疾病的医学目的。治病求本,实为求于人生之阴阳,而非“疾病之本源”,人为本,病为标。《黄帝内经》云:“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以阴阳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并非仅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学。人之本,本于阴阳,论病求本,本必为阴阳。

张仲景治病,就重在辨证,刻刻以求其病机关键所在。比如:辨其为太阳经证,又须辨其为表实表虚。虚、实一字之差,实为病机关键所在。表实者,治以麻黄汤解表发汗,以去在表之风寒;表虚者,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治营卫之失和。又如:《金匮要略》治里实下利用承气汤,即在于治其本质之里实,而不惑于下利之假象;《伤寒论》治少阴病寒化证之阴盛格阳证,而用白通汤、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在于治其本质之真寒,而不惑于之假热;等等。凡此皆治病善于求本。验诸临床,治病求本的指导意义,尤为重大。

王应震说过“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遗精勿涩泻,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王”,即谆谆示人治病求本。从前,有一位刘姓医生,一次治一个患“大头瘟”的病人,病人头面肿胀而痛,时发寒热,脉浮弦而数。辨为温热时邪,上客高位,凝而肿。于是以“普济消毒饮”的原方与服,自认为一定是药到病除。但是事与愿违,非但头面之肿未消,而两侧腮颐竟红肿疼痛不已。正在推敲此证如何治疗之时,其师兄史许君登门来访,遂告其惑。师兄听定,诊察病人后,即在原方上加夏枯草30克,嘱病人服用,患者药到病除。此后,凡治大头瘟时,刘姓医生往往加夏枯草,以为预防之计。后又有一人患此病,服此方竟无效可言,且反添烦躁不安,不得已又请师兄前来会诊。师兄诊毕而言曰:此证不但头面肿,而且舌黄便秘,脉来有力,为表里皆病之象。普济消毒饮治头面之表,消瘟解毒而至高巅为其所长,惟其方不能泻在里之实热,以致服后无效。凡兼夹之证,必用加减之法方能有效也。于方中减去夏枯草、陈皮,加酒炒大黄10克,服1剂即大便通,小便黄如柏汁,而头面之肿由此而消,其病竟愈。由此,可以看出用方之妙,在于机动灵活,方必随证而变,不要死于书下,犯胶柱鼓瑟之弊,始能提高疗效。这正是“治病求本”的明证,同时亦说明“方病相对论”确有其内在的不确切性。

吴佩衡先生还主张温扶真阳,扶正祛邪,“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以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在临床上常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辛附子汤治之,疗效可靠。对四逆汤的运用,吴佩衡先生曾论曰:“按四逆汤为少阴证主方,太阳少阴合病,重其发汗,则汗出不止而出现亡阳,此证可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证亦用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以救里;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临证中若遇邪热内盛,热邪内陷,造成真热假寒者,转变成阳明腑证者,遂以承气加白虎汤治之,以期达到方药对证而收功。”阳虚阴盛的治疗要达到“邪尽正复”,宜“与其失治于寒凉断难生活,不若试之于温补尤可一试救疗”。

《景岳全书》有谓:“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燥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热者,最忌寒凉;假寒者,最忌温热。察此之法,当专以脉之虚实强弱为主。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郑钦安先生有“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可为疗效判断标准,“周身腹中发热”是真阳全面来复的必然反应,亦可以此作为限用辛温药物的依据。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