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3.临证调方,必细心斟酌,详审病机,而后百用不至一失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4084字

3.临证调方,必细心斟酌,详审病机,而后百用不至一失

这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近现代中医泰斗张锡纯先生的学术观点。

张锡纯,河北盐山人氏。盐山,“千古居齐燕兮,黄河入海奔流急,故道留遗迹。历史之谜多,碣石山奇。北连津京,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八面来风,重镇要地。汉高祖五年置,建造高城县,渤海郡领。隋文帝杨坚更宝地名盐山。”他为人忠厚,志行高洁。其书自序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种志向基于“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思想,张锡纯先生虽终生未直接参与政治,仍常于诗文中流露出忧患的心情。1924年,其自题其书第五期卷首云:“自命生平愿不凡,良医良相总空谈。坎坷无碍胸怀阔,遭际常怜国运艰。忧世心从灰后热,活人理向静中参。轩岐奥理存灵素,化作甘露洒大千。”委婉地表达了未能医国的遗恨。

张锡纯先生的朋友和病人中,既有军政界要人,也有城乡贫民,张先生与其相处均一视同仁,终生不见傲下媚上形迹。他不置产业,日常业务仅足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有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张锡纯先生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成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锡纯先生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

锡纯先生,盛名之下,总不避劳苦,自奉甚俭,及至晚年,亦每为人合药饵,且必躬自监制,修订著作及复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每遇疑难重症,辄辗转筹思,查考书籍,一旦有定见,虽昏夜也亲赴病家调治。1954年,石家庄组织中医运用先生重用石膏的经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获得良好的效果,卫生部曾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锡纯先生的这一宝贵的见解和经验,以后在岳美中先生等当代大师手中,得到极大的推进,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锡纯先生治医勤恳,精研其术,尤重实践,总结其一生临床经验,撰写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主要方剂有170余剂,出于其反复实践、匠心拟成的就有160多首,经临床实证均有显著疗效,许多都是本自经典,又经新思修创的良方。

锡纯先生认为:“临证调方者,必须细心斟酌,详审病机,随时体验,息息与病机相符,而后百用不至一失也。”如治疗阴虚劳热时,“愚对于此证,悉心研究,知其治法,当细分为数种:肾传肺者,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佐,若拙拟之醴泉饮是也;肺传肾者,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主,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若此参麦汤是也;其因肺肾俱病,而累及脾胃者,宜肺肾双补,而兼顾其脾胃,若拙拟之滋培汤、珠玉二宝粥是也。”

对于中药的使用,他也甚有独到之处。如对生地榆的认识,前人用于止血,多炒炭用,取其黑能胜红。锡纯先生用地榆加入燮理汤中治赤痢则生用,根据地榆性凉而涩,能凉血兼能止血,见林屋山人用生地榆和香油敷之治烫火伤,皮肤溃烂甚效,从而受到启发,认为赤痢之证即是肠中溃烂,故用生地榆,每用必效。又如对茵陈的体会,《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及后世医家都用其治疗肝胆湿热,为治黄疸之圣药。锡纯先生根据其生长特点及采集时间,认为此药立春即勃然生长,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苦微辛,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故将本药用于镇肝熄风汤中,用其泻肝热,疏肝郁,顺肝木之性,以治疗肝风上扰之眩晕等。

锡纯先生善用生药,且量大。如生山药、生石膏、生杭芍、生明乳香、生明没药、生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水蛭、生鸡内金、生薏米、生芡实、生白术等,其中以生白芍、生山药、生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乳没、生赭石用得最多。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方篇列的185方里,生白芍就占了57方,生山药占了51方,生黄芪占了32方,生赭石占了23方,生乳没占了21方,生龙骨占了18方,生牡蛎占了17方。对生山药,他用量最大,有时用4两 [1] 代茶饮,并称之为“一味薯蓣饮”,治疗劳瘵发热,喘咳,自汗,心中怔忡,或用于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有时用生山药1斤轧细面煮粥吃,称之“薯蓣粥”,治阴虚劳热等一切虚损之证。山药色白如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甚平和,宜多服常服,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

另外,锡纯先生对诸家本草有争议之处,也以临床为准。如人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而《名医别录》谓人参能疗肠中冷,证之于临床,党参与玄参等份并用,可使药性无寒热。他的结论是“人参性温,疑年湮代远,《本经》字句或有差讹”,甚至自尝其药而验其效。虽效剧如巴豆、甘遂、细辛、花椒,亦必亲自尝试,以深知其药力和性味,记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药解”中:“犹记曾嚼服甘遂1钱,连泻10余次,后所下皆系痰水,由此悟为开顽痰之主药,惟服后主欲吐,遂与赭石并用,以开心下热痰,而癫狂可主愈。”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创之方,立意创新,既师古而不泥古,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正如其自序中所说:“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申触长之。”如麻黄汤为辛温峻汗之方剂,主治伤寒表实证。若表邪得汗而解,则不内陷化热,而病可愈。但也有汗不解者,表邪内陷化热,病情旋即加重,认为是太阳欲转阳明之兆。“悟得此理后,再用麻黄汤时,必加知母数钱以解其内陷之热,主治伤寒无汗,服后未有不愈者。”且一方多用,如白虎汤治伤寒病,临证若见其脉洪滑,知其阳明热盛,宜投以白虎汤原方,其热随汗而解,或暗消于无形;若见其脉浮滑,知其病犹连表,可于方中加入少量薄荷,或连翘、蝉蜕,清热解表;若见其脉滑而厥,知系厥阴肝气不舒,可用白茅根煮汤以之煎药,清热舒肝而厥回。又如白虎汤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致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本方既能补助元气,托邪外出,更能生津止渴,滋阴退热。不管体实、体弱之人,若遇阳明热盛伤津之证,用之皆效。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结合中医的情况,锡纯先生“今汇集十余年经验之方”,“又兼采西人之说与方中义理相发明,辑为八卷,名之曰《医学衷中参西录》”。“衷中”者,根本也,不背叛祖宗,同道无异议,是立业之基;“参西”者,辅助也,借鉴有益的,师门无厚非,为发展之翼。典型如石膏阿司匹林汤等。最值得重视的是锡纯先生的注重配伍,善用对药的珍贵经验,直接启发了后来的施今墨对药的用量、加减、单用、合用、服法、疗效经验的形成。

锡纯先生用药的几方面特点,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如寒与热同用。黄芪温补升气,知母寒润滋阴,两药并用具阳升阴应,云升雨施之妙;又“黄芪补肺气,益肾水之源,使气旺反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黄芪之热以知母之凉济之,互补互制,扬长避短,补气益阴,是临证使用最多的对药。而治胁痛时,柴胡为首选之药。柴胡者,“生于半阴半阳坡,此物微苦性微寒。疏散少阳经寒热,春升万化中气添”。而桂枝与龙胆草配伍,治疗胁下痛兼胃口痛,为最宜之,“寒热相济,性归和平”,用之无失。方后解说谓:“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明确指出了桂枝与龙胆草配伍之理。

又如秘红丹以肉桂、大黄相配伍,再配以赭石,以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之不效者。再如白茅根与生姜配伍,以白茅根为主药,“凡气之郁而不畅者,茅根皆能畅达之,善利水又善理气”;“加生姜者,恐鲜茅根之性微寒也。且其味辛能理气,其皮又善利水也”。补药与破药为伍。治妇女闭经,癥瘕及男子劳瘵之理冲汤,选用补气之参、术、芪,与善破血,尤善调气之三棱、莪术配伍。“愚于破血药中,独喜用三棱、莪术者,诚以其既善破血,尤善调气。补药剂中以为佐使,将有瘀者瘀可徐消,即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也”;“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二者相得益彰,补而不滞,消瘀而不伤正。

通与涩并举。“寒温之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皆属危险之候。因欲以凉润治燥热,则有碍于滑泻,欲以涩补治滑泻,则有碍于燥热。愚遇此等证,亦恒用生山药,而以滑石辅之,大抵一剂滑泻即止,燥热亦大轻减”;又“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若熟地黄,生山药,枸杞之类)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致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易愈”。

升与降并用。降胃镇冲,非赭石莫属。称赭石“质重坠,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但“其重坠下行之力或有碍于肝气之上升”,所以每以生麦芽辅之,“麦芽生用之则善于升达肝气”,“宣通肝气之郁结”,且“不至于升提”。赭石、生麦芽合用,降胃升肝,并行不悖,达到“顺气化之自然,而还其左升右降之常”,升降出入之机则趋平矣。

散与敛相配。桂枝、柴胡与龙骨、牡蛎并用,治疗胁下胀痛。胁下胀痛者,缘于肝气郁滞,以柴胡、桂枝疏肝理气,加龙骨、牡蛎,龙骨收敛元气,镇静安神,固涩滑脱,而牡蛎则能软坚化痰,善消瘰疬,止呃逆,固精气。至此“肝气自不至横恣,此敛之即以泻之,古人治肝之妙术也”。且生龙骨、生牡蛎主治心阳虚损,心神外越之心悸烦躁,锡纯先生用此药治疗阳脱、气脱、血脱等危重证,屡有卓效。

润与燥相合。半夏味辛,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要药,能止呕吐,又能引肺、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柏子仁甘实不腻,且能益脾胃,《神农本草经》谓其除风湿痹,胃之气化壮旺,由中四达而痹者自开也。将燥之半夏与润之柏子仁合用,祛湿调胃,既止吐又壮胃气。

锡纯先生终生治学不辍,不蹈畦径,被称为一代大师,无愧矣。


[1] 为尊重中医药学习惯,本书允许使用非法定单位斤、两、钱。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