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2.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882字

2.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这是晚清著名伤寒学家郑寿全先生的观点。

郑氏可谓是中国近代中医学术的领跑者。郑寿全,字钦安,四川邛州(今属成都)人,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郑寿全先生熟读深思《黄帝内经》《易经》《伤寒论》,穷20余年之精力,探索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认为仲景立法垂方之义,就归于阴阳。对仲景学术的发挥,以阴阳为纲,尤重心肾阳气。卓识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以病参究,一病有一病之虚实,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知此始明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是在阴阳之中”。

细品之下,我们可以发现,郑寿全先生是以《周易》丰富的辩证法和天地整体运动为指导的,用八卦原理阐发人体生理病理的阴阳法则,确实是十分精妙的。其坎卦解、离卦解、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与一切阴虚证法,尤属切要。“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离为火,属阳,气也,而真阴寄焉。中二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为心,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人身之主也”。他从此论点出发,则心肾为人身立命之本,人身赖以生存的元阴元阳,彼此互为其根,相互依存转化,体现出分之则二、合之则一的对立统一观。他曾说:“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互为其根。”实际上,这也是对《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进一步阐发。

联系到人体病理,郑寿全先生认为“此阴阳二气原是均平,自然百病不生”。如果不能使之“均平”,故有盛衰之别,水盛则火衰,火旺则水弱,此阴证、阳证所由来也。并强调“要知阴阳调和之人,六邪不侵,七情不损”;“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在辨证论治中,始终突出阴阳这个总纲,阴盛者阳必衰,阳盛者阴必弱,不易之理也。郑寿全先生总结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与一切阴虚证法,是积其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成的,理论上,也是对仲景学术的丰富与充实。在辨认阳虚证时,他说:“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在辨认阴虚证时,他说:“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

在其名著《医理真传》中,郑寿全先生采取问答形式,详加论证,反复推明;在《医法圆通》中,对心病不安、肺病咳嗽等51种病症,逐证逐条分辨,充分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以阴阳为纲,并联系实际的具体运用方法。然而郑氏在阴阳两纲中特别着重阳气,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故论治时即强调“治之但扶真阳,内外两邪皆能灭,是不治邪而实治邪也”。他论气、血二者,认为气占主导地位,指出“人体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他特别强调坎中一点真阳的作用,为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他说:“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故其治病立法,首重扶阳,临证时必首先考虑元气盈虚损伤情况,以扶阳救逆,抑制阴邪,善用大辛大热的姜、桂、附之类来治疗阳虚虚损之证,而且屡用大剂量治愈许多群医束手无策的大症、重症,于是开创了火神一派,直接影响了近代的张锡纯、张简斋、祝味菊、吴佩衡、徐小甫诸医家的学术思路。

郑寿全先生是把伤寒三阴病理法方药发挥至登峰造极的第一人,他大量运用理中、四逆辈治疗诸种杂病,如血证、心痛、头痛、咳嗽、脐痛、中风、发斑、胃痛、谵语,以及耳、目、喉、舌、齿、鼻等百余种病证,均能见微知著,活法圆通,技巧独超,疗效卓然。他认为“四逆汤力能扶先天之真阳”,并非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此方功用颇多,得其要者,一方可治数百种病,因病加减,其功用更为无穷,余用此方救好多人,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可见,郑寿全先生在临床实践上大大扩展了仲景三阴证四逆辈的治疗范围,其功厥伟。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