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1.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此皆中风也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895字

1.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此皆中风也

这是中国近代“海内三张”张山雷先生的学术观点。

在中国医学学术史上,张山雷与张锡纯、张生甫齐名。笔者在1994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时,时任研究生部主任的时振生先生就曾畅谈“海内三张”,其神情之肃穆,溢于言表。

张山雷,名寿颐,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本系前清诸生,精于朴学训诂,因其母亲多病,遂留意医学。甲午战争中,光绪帝主战。以后李鸿章“初败于牙山,继败于平壤。日本乘势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于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时局不稳,《马关条约》一签,张山雷先生灰心仕途,乃弃儒习医。早年师从朱氏疡科传人朱阆仙先生,1920年,被聘为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从此其为近代中医教育奋斗了一生。

山雷先生的名著是《中风斠诠》,该著作阐发了《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与“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两条的意义,以为此乃今之所谓“中风”,正与西医“脑溢血”血冲脑筋说法符合,其学术水平一直为当世、后世所推崇。

现在说的中风,从近30余年来,其病因已明确,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斯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多少年来就被列为威胁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向来惟东垣主虚,而河间则主火,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所以徐大椿说:“今之患中风偏痹等病者,百无一愈,十死其九,非其症俱不治,皆医者误之也。凡古圣定病之名,必指其实。名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故仲景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及唐人大小续命等方,皆多用风药,而因症增减。盖以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张山雷先生则强调“融洽西中”,这一观点,今天大家都已熟知,而在100多年前,可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见解。

《素问》中的“厥”病,张山雷先生认为即后世所说的中风病。这种病非由外感风邪所致,而是由于肝火内盛,化生内风,激其血气,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而表现为昏不知人,口眼斜,肢体不遂,语言不清等症。张山雷先生明确指出,今之中风病“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脑神经,或为暴仆,或为偏枯,或为眩晕昏厥,或为耳鸣耳聋,或更瞤瘈疭,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已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也”。言中医中风病证,借助于西医脑神经之说。在病机探讨上,中、西医理论结合,杂病之中风是以内风为主要病机,治疗时强调应以“潜镇摄纳”为总的治疗原则。

《中风斠诠》中,按中风病情,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并根据具体表现总结出治疗八法。譬如:开窍法,用于气窒声不出,牙关紧闭者,用通关散(细辛、牙皂为末,吹鼻中)以搐鼻取嚏,同时针刺水沟、合谷等穴;固脱法,用于中风病证中由于正气之散亡,无根之火暴动而见的脱证;潜镇法,用于中风发作之前,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已发作之后可以抑制病情的变化;开泄法,用于肝阳上扰,气火上升,同时夹痰浊上壅,阻塞气道,可用稀涎散、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青州白丸子(白附子生用、半夏生用、南星生用、川乌生用)之类,体质虚弱者,则宜用平和之剂以化痰泄痰,如二陈汤或杏仁、枳实、贝母、竹茹之类,另外如胆南星、天竺黄、竹沥、荆沥之类,性最和平,可以重用。

此外,如顺降法,用于中风痰火上逆,气逆火升,气必然因之而逆,在临床上可兼见喘促之症,此时治疗,宜定其横逆,调其升降,顺达气机,可用匀气散(白术、乌药、人参、天麻、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苏、甘草、姜)、乌药顺气散(麻黄、橘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炙甘草、白芷、桔梗、炮姜、生姜、大枣);育阴养血法,用于怔忡惊悸、健忘恍惚,肝血不足,不能养心,心血亏虚之证,可用滋水清肝饮(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当归身、白芍、柴胡、山栀、大枣)、一贯煎(沙参、麦冬、生地、当归身、枸杞子、川楝子)等;滋填肾阴法,用于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肝阳暴动而化风,可用六味丸之类;通经宣络法,用于半身不遂,手足不用以及疼痛瘫痪等证,可用独活寄生汤、桑枝煎、虎骨四斤丸(木瓜、天麻、牛膝、肉苁蓉)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张山雷先生的学术观点,主张中、西医融合,在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分类以及治疗的认识和总结上,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为后人在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和治法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亦成为民国时期最有见解、最有卓识、最著名的医家,其所作出的贡献,青史标名矣。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