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金简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所属图书:《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金简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代木活字印书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前代,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是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终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前后历时21年印制《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武英殿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武英殿。在北京皇宫紫禁城内,以南北分为前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前朝有三大殿,即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这三大殿中均有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体现着“和谐”的意思。再说在太和殿的东南有一大殿,叫文华殿,靠近东华门,太和殿的西南有一大殿,叫武英殿,靠近西华门。在明代,武英殿供皇帝斋居及召见大臣,如果皇帝改在文华殿斋居,武英殿也曾作为待诏(皇室画官)供职处。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武英殿开始成为刊行书籍的场所,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于武英殿设立了修书处,武英殿成为皇家的出版机构所在地,在这里刊印书籍。到了乾隆年间,在武英殿要以木活字排印的方法刊行一批丛书,乾隆皇帝认为以“活字版”三字来命名这套丛书书名不雅,特给“活字版”起名为“聚珍版”,因此以木活字排印的这套丛书就被命名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亦称《武英殿聚珍版书》或《武英殿聚珍版全书》。

金简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写成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所谓“程式”就是法式、规章,这本书就是一部关于木活字印书的法式、规章的书。这是金简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所作的总结,其详细程度超过了王祯《造活字印书法》,并且在刻制木活字、制作字架和板框,以及操作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改进。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刊刻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同属武英殿刻书工作的组成部分,前者是刻书工作的具体实践,后者是刻书工作的技术总结和理论指导。可以说,《程式》的框架是在丛书的刊刻过程逐渐明朗凸现,《程式》的内容是在从书的刊刻中逐步充实丰满起来的。而当《程式》最终完成并刊行后,又对武英殿近二十年的从书刊刻工作又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金简升任四库全书处副总裁,对于新工作,他以一贯的谨严态度对待,在其职责范围内,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因此对整个武英殿刻书工作的性质、过程、结果最为清楚不过,也最容易发现其中的弊病和不足。在此之前,武英殿刻书工作是以雕版为主的,虽然早在宋代毕昇就发明了活字,但此种印刷一直未能占据上风。乾隆三十八年四月,首批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古籍的雕版印刷已经竣工,按照通常的情形,刻书工作理当照此进行下去,但随着《四库全书》纂修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应刊的书籍范围和数量也相应不断扩大,如此一来,雕版印刷显然是来不及的。在这种传统的雕版印刷方式黔驴技穷的情况下,总管大臣金简经过深思熟虑后,向皇帝提出以活字代替雕版印刷书籍的建议。此一举措,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印刷史上都可谓举足轻重,它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印刷史上规模最大的活字印刷活动,并且孕育产生了中国古代最详备的活字印刷专著《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同时,金简还于奏折中拟定了具体方法。乾隆谕准金简的建议后,武英殿的雕版刻书工作就暂告一段落。在金简的督领下,所有工匠全力以赴赶制木活字套版。

武英殿模型

在取得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武英殿正式以木活字印刷书籍,几乎包括经、史、子、集等历代重要著作,从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行之三载,印本被于天下”。几年的实践中,金简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刊印程式。概括地说,就是“刻木有法,藏皮有置,排校有次”。这是活字印刷中有关造字、贮字和排版印刷等程序的基本的、首要的规则。也是金简多年经验、心血的结晶。印刷工作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则,才能收到事繁而不乱、力省而工速的效果。为了使后人有所借鉴,金简仿照明代沈继孙《墨法集要》的体例,绘图叙事,将自己从刻书工作中获得的技术、经验总结概括“分别条款,著为图说”,并尽可能做到“事惟其详,辞为其质,虽工匠之微皆得通晓。体从事者有所守而将来有所遵。”因为是技术书,且从事者多为工匠,故内容需明白简易,行文要流畅通晓。乾隆四十二年,武英殿出版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此后的十几年中,《程式》一直对武英殿刻书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第一次从理论上概括总结了活字制作、刊印的全部工艺流程,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仅在清代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德、英等国文字,流播海外,为推动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记载了这次中国历史上最为盛大的木活字印刷的情况,是我国古代印刷史上唯一一本详细介绍印刷技术的专著,也是研究印刷史的珍贵资料。此书全部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其一为奏议部分。这部分主要是金简等人关于木活字印刷有关事项向皇帝请示的奏折及乾隆的批示。其中也涉及许多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操作问题,如活字刻制的人员配备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个细枝末节的事,乾隆显示了相当的兴趣。

其二是活字制作的技术和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问题,这部分中,金简着重讲述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操作,共十五道程序:成造木子、刻字、字柜、槽板、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法。对于这十五道程序有必要作个简单介绍,以求明白无误。

(1)成造木子。造木子即制造木活字字坯。武英殿采用枣木。大小活字皆厚二分八厘,高七分。大号宽三分,小号宽二分。为了符合排版要求,活字制成后要以铜制的大、小方漏子检验大、小活字的规格是否符合标准。

(2)刻字。刻字前先按活字格写好字,然后将每个字按格剪下,反贴于字坯顶端,然后才刻字。刻字时采用一个高一寸、长五寸、宽四寸的木床。中挖槽五条,三分宽、六分深。每槽容十个木子,上下用活门塞紧,即可刻字。这种情形下刻字大致相当于雕版。

(3)字柜。字柜是用来存放活字的。武英殿按十二地支设有十二柜。每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寸、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寸。每柜有抽屉二百个,每抽屉分八格,每格贮大小活字若干。活字贮放是根据康熙字典,按偏旁部首和笔画顺序排列的,少数生僻字另设小柜存放。这是继王祯的转轮排字盘之后,又一种新型的排字设备,相当于今天的字架。

(4)槽版。槽版是用以排放活字版的木盘,外口面宽九寸五分,径长七寸七分,高一寸六分。里口面宽七寸六分,长五寸八分八厘,深五分。四周以铜包角,以期坚固。

(5)夹条。夹条是排版时所用的填空材料,武英殿以楠木或松木为之。夹条又分四种规格:一、一分通长夹条,这是用于整行大字之间的行间夹条。条片厚为一分,宽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二、半分通长夹条。这是用于一行为整行大字,另一行为双行小字之间的行间夹条。宽长与一分通长夹条相等,厚半分。三、一分长短夹条,厚一分,长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用于双行小字下遇大字,而傍行亦是大字时。四、半分长短夹条。厚五厘,长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用于大字下遇双行小字而傍行亦系小字时。如傍行均系小字,则全不用夹条,自然合格。

(6)顶木。顶木用于填充字行间空白之处,用松木为之,亦有两种规格:一种配合大字使用,高五分,宽三分;另一种配合小字使用,高五分,宽二分。两种规格长度俱自一字至二十字长。

(7)中心木。中心木用于填充套版中心的行格,即版心之处。每摆书至九行即放一条中心木,亦松木为之。高五分,宽四分。长五寸八分八厘。

(8)类盘。类盘是以松木制成的托盘,宽一尺四寸,长八寸,厚五分。内嵌木档十根,档宽四分。其用途是拣字时存放活字,使活字不至于错乱。相当于今天的手盘(或手托)。

(9)套格。套格即套印行格的印版。用梨木雕刻而成。武英殿的木活字印刷是两次套印而成的,一次为文字版,一次为行格版。套版每块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与槽板里口划一。周围放宽半分为边,每版刻行线十八格,每行宽四分,版心亦宽四分。版心处按照不同的书名、卷数、页数、校对姓名先刻好,临时嵌在版心之处。

(10)摆书。摆书即现在所说的排版,要求工作人员能“粗通文义,白字体”。摆书前先要统计原文中的字数,謄于字单上,按字单取字,置于类盘,然后由摆书之人照稿子顺文义,配合夹条、顶木排摆于槽之内。排好一版,随即用小方签写明书名、卷数、页码贴在槽版外面,以便查记。按常情,大字每人一日可排两版,小字减半。为了排版的质量和效率,要求工作人员能熟悉每字所属偏旁部首,对特殊的字,更应谨慎小心。

(11)垫版。木活字虽按标准制成,然木性使然,多次使用后,会出现字面高低不平的现象。因此,在印刷之前,排好的版须经过垫版,将较低的字取出,在下面垫上纸,使整个版面变得平整。

(12)校对。每版垫平之后,先刷印一张进行校对,有错即改,现在谓之改版。两次校对之后,方正式印刷。换出的字仍置于字柜原处。

(13)印刷。武英殿印刷要经过两次套印,先按需要印出格纸,然后再套印文字,要注意槽版方签与格纸卷页相符。若遇潮湿天气,木子渗墨微涨,可将版盘置于通风处晾片刻再印刷。套印图画,更应精当。

(14)归类。归类即现在所谓拆版。印刷完毕之后,将活字按要求归入原来字柜之中。归字要确保无误。金简建议武英殿每年对木活字清查一次,以防鲁鱼之误。

(15)逐日轮转方法。活字数量毕竟有限,为提高效率,摆书与归类必须间日相继,垫版、校对、印刷亦必须按日轮转,不能有一处耽搁。以上十五道程序,前面九道主要是关于木活字的制作技术,后六道则是关于排版印刷工艺。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金简于书中插入许多图画,对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图文结合,形象生动,于读者的印象更清晰,更明白,更深刻。所以这种意图重在实用。事实上亦如此,《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刻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金简于中国印刷史,于世界印刷史来说,都是功不可没的。金简所著《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对活字印刷技术的记载也是古代印刷史上最完善最详备的一次。

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