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印刷术发明的物质基础——纸、笔、墨
所属图书:《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印刷术发明的物质基础——纸、笔、墨

文字产生以后,就需要有合适的媒介把由文字表达的信息记录下来,兽骨、石头、简牍、缣帛、青铜器,这些都是印刷本图书产生之前不同时期的书写媒介,基本上都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仅需简单加工就可以用来记录人类生活,它们代表的是缓慢的信息传播和漫长的手工制作时代,这也是和早期人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匹配的。

但印刷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用工业的手段代替手工手段的技术,是人类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飞跃,这就必然要求要有纸、笔、墨等更加高级的物质材料,因为它们是印刷术发明的物质基础。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文字书写的载体由龟甲、兽骨发展成为青铜器、碑石、简策版牍、缣帛,到了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以后,纸开始作为文字书写的载体走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纸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在第一张纸出现以前,人类尝试过多种传播媒介,中国的简、帛,埃及的纸莎草纸,欧洲的羊皮书卷,都曾在人类传播技术史上占有过一席之地。但是,当纸张出现以后,它们又都很快一一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于集万千优势于一身的纸张。纸的生产成本低,体积轻薄,直到现在还是书写文字与日常使用不可或缺的生活材料。

我国在公元二三世纪时,还是处于简书、帛书和纸书并存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简书、帛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纸书取而代之。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东晋豪族桓玄废晋自立称帝后的数月期间,他诏令废止简策的使用,一律使用纸为文字书写的载体,轻薄、价廉而又便于书写、阅读和携带的纸,终于代替了笨重而又不便于书写、阅读和携带的简牍,我国从此全面进入写本书或叫纸写书的时期,也就是说纸张已彻底地成为文字书写的载体。

魏晋南北朝造纸的原料,据近年来专家们对古纸的化验,证明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麻料纸。这类麻纸正是直接继承了汉代的技术造出来的。原料依旧是麻绳头、旧布、破渔网、敝屣等废旧麻类。到东晋时,人们又将桑皮、楮皮、藤角等原料和麻类纤维混合造纸,又是当时造纸史上的一大创举。在当时,麻纸的原料有限,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要求和需要,而楮皮、桑皮、藤皮都是野生植物的韧皮纤维,用来造纸,既废物利用,又源源不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但造纸技术有长足的发展,对纸的加工工艺也有了相当的提高。例如纸张表面的涂布技术和染色技术均都有了较高的水平。所谓纸张表面涂布,就是将白色矿物粉末,如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用胶粘剂和淀粉糊刷在纸面上,再予以砑光。这种经过加工的纸,白度增加,平滑、紧密,易于吸墨。在古纸上常常可以见到排笔似的印刷痕迹,就是当时施加涂布工艺时留下的迹象。

通过中国先民们几百年的改良,造纸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为稍后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毛笔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应用对汉字的发展演变具有推动作用,是毛笔使汉字成为易于书写和镌刻的规范文字,同时它为印刷术提供了手书上版、书写字样的工具。因此说笔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笔,多是指兽毛加工而成的毛笔。没有笔就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书画艺术的发展,更没有印刷术的发明。毛笔究竟起于何时,至今仍难以作出精确回答。近代俞国华在《中国绘画史》书中认为:“毛笔和墨都创始于新石器时代,根据那时的彩陶图案,确有笔锋,还有笔毫描画的痕迹,并可分辨大小不同的毛笔。”由此可知,我国使用毛笔的历史,应始于新石器时代。

秦时,蒙恬对毛笔做了重要的改良,制成了吸墨饱满、笔锋圆润、便于书写的与后世毛笔基本接近的毛笔。

汉时,毛笔制作多以硬毫为正宗,以竹制笔杆。除兔毫外,还有鼠须,鼠须为硬性,不亚于兔毫。

毛笔

魏时,书家韦诞不仅以制墨闻名当时,而且还擅长制笔。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载有韦诞制笔的方法,称为“韦诞法”,一直为后人所效仿,并沿用至今。魏至晋时制笔趋于大而锋毫饱满,不仅有硬毫笔,软毫和硬毫相杂的兼毫笔,而且软毫笔也名扬当时。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制笔工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汉代,从而为毛笔在这一时期发挥其艺术才能,创造独具艺术的书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唐代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也使当时的制笔业处于空前的繁荣阶段,同时亦把唐代的书学、绘画推向一个鼎盛时期。精良的毛笔不仅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工具,也为雕版前的写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墨不但是书写和绘画的主要材料,也是印刷的一个必要前提。墨源出何时,史无记载。元代陶宗仪认为:“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所谓“中古”是指商周时期。上述看法是认为商周有墨。其实这里讲的“以石磨汁”的墨,还不属人造墨。至于“竹挺点漆而书”确实不便,因为漆性浓腻,书写不能自如,而且价格昂贵,所以后来就被淘汰了。

到了汉代,社会上已经普遍采用松烟制墨。隃糜(今陕西沂阳东)的墨名甲天下。据《墨经·松》记载,这种墨是用“终南山之松”烧制的碳墨为原料来制造的。

砚和墨

魏、晋、南北朝,是战争频繁,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历届政府都很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制墨业的发展。南北朝时,制墨技术进步很快,人造碳墨(松烟)已淘汰了石墨,广泛采用松烟制墨。还出现了用漆渣制炭黑造墨。耗墨量大的碑碣拓印的盛行,也促进了墨的生产。魏时制墨,已经相当考究。在煤松取烟的基础上,经过漂、筛,除去杂质后,再配以上等皮胶、麝香、冰片等贵重药物加工制造而成,使墨香味扑鼻,沁人肺腑,又能防腐防蛀。

魏晋南北朝时期,墨的制作同其他书写工具一样,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也是因为制墨技术的成熟、完美为之提供了物质前提。

到了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艺术全面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墨的生产。从咸通九年(868年)王玠造的《金刚经》插图可以看出墨的效果。这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其精湛的刻镂,配以细腻的墨色,适度的墨光,把佛祖在袛园莲花宝座上对菩提说法的情景展现出来。它表明雕版印刷和制墨技术已达完臻。

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