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明清时期印刷术的发展
所属图书:《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明清时期印刷术的发展

明代刻书,也是沿袭着宋元习惯,有官刻、私刻和坊刻本三种类型。官刻本着重刻经史典籍;私家刻本以名家诗文为多;坊间刻本,除经史读本和诗文以外,为了满足民间文化生活需要,还大量地刻印了一些小说、戏曲、酬世便览、百科大全之类的民间读物。

明代实行分封皇子到外地为藩王的制度,如辽藩、潞藩、徽藩、秦藩、周藩、晋藩、鲁藩、宁藩、蜀藩、益藩等。这些皇子中比较喜欢文化传播事业的,则把相当多的精力用在校刻书籍方面。故明代官刻本中,刻印最好而且校勘精当的是藩府刻本。

明代书坊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著名的书坊有建阳书坊、金陵书坊、杭州书坊等等。与此同时,私人的家刻本也非常盛行,如常熟的毛晋,是明代晚期以刻书而扬名于世的藏书家。明代刻书,比以前更加普遍,出版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出版内容更为多样。南北两京的出版印刷事业,较前也更为活跃。徽苏两地刻板兴起,特别是版面,到了明末已臻于登峰造极。

清代雕版印刷,在官刻、家刻、坊刻方面都有所成就。清代官刻本中,首推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清初,宫廷刻书属内务府,所刻书籍称“内府本”。1680年,康熙帝在今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设修书处,把校定官员和刻写工匠集中在一起,由翰林院词臣(掌管朝廷制诰诏令撰述的官员,如学士、翰林之类)总负责,从此内府书籍、清代官本都由武英殿承刻,内府本也就改称“武英殿本”了,殿本以校勘精当、纸墨上乘、字体圆润、版式疏朗、装订端庄而著称。

清代官刻本除殿本外,就是地方官署刻本了。地方官署有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的设于扬州天宁寺的扬州诗局(官书局),该诗局是曹寅在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任上,奉旨以经营盐务余款创办的,它是以编校、刊刻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由于经费充足,经管人员认真督科,所刻书籍,无论缮写、刊刻、印刷、纸张、校勘、装订都精益求精,堪为清代刻书的楷模。

除官刻外,清代私家刻书的,有达官显宦,为了博得“好学”的雅名,用公款或私款刻书;有著名的文人,为了传播学术成果,刻印前人的诗文和自己的著述;有著名的藏书家和校勘学家,或复刻善本,或辑佚、校勘丛书、逸书。其中著名的如乾隆时安徽歙县鲍廷博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30集,辑录了汉至清朝的经史考订、算术、金石、地理、诗文集、书目等著作207种。鲍家富有藏书,而且多世所罕见的珍本名抄,他取“学然后知不足”之意,名其室“知不足斋”。

清代官私刻书多是供应官僚地主士大夫阶层,而供应人民群众所需要的通俗读物则仍然有赖于民间书坊。他们除印卖供应入京会试举人一般经史用书、八股文试卷外,主要是刻印小说、民歌、俗曲、谜语、字典、医书、鼓词和初级满文课本等民间日常所需的通俗读物。

19世纪中叶,西方印刷技术、设备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这样,我国人民发明的历史悠久的雕版印刷,在经历了1300多年之后,完成了它的伟大历史使命,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明代在印刷技术方面,有了很重要的发展。首先就是铜活字的创始和应用。现在流传最古的活字印本书,要算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铜活字体。当时苏州、无锡、南京一带,活字印书盛行,尤以无锡华燧和安国为最,他们用铜活字排印的古类书和唐宋人诗文集、水利专业用书等,种类多、数量大、行销各地,为后来藏书家所重视,所以保存到今天的也比较多。

活字排印书籍,清承明代续有发展。官、私和坊间都用活字排印了不少书籍。清康熙时编辑了一万卷的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书中文用铜活字排版,插图用木板刻印。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一版一色印刷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又出现了一版双色或多色印刷,后来又发展成多色套版印刷,再从多色套版印刷又发展成饾版印刷,后又发展为拱花印刷。其印刷水平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的套版印刷技术,使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居于世界的最前列。

多色套版印刷法是一种多色套版印刷技术,是按照套印所需要的几种颜色,分制成几块雕版,按不同颜色套印在同一张书页上的印刷方法,从而印出彩色的图书和图画。

明万历年间,安徽刻工又发明了饾版印刷,这是一种在套版印刷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原套版印刷法又进了一大步的彩色版画套印技术。它是根据彩色画稿上所施的不同颜色,以及设色深浅浓淡、阴阳向背的不同,从画稿上分别勾摹下来,分色制成多种小块的印刷(多的可达数十上百块),然后分块由浅入深依次套印或叠印,印成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的图画印品。由于拼凑堆砌,所刻的每一小块印版好像饾饤,故名饾版。这种饾版印刷的发明,使图书(主要是戏曲小说类的书和山水花卉画册)的彩色版画插图和山水人物、竹木花卉等一类彩色版画的彩色雕版套印技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明政府开办的印刷厂,嘉靖初(1522年),有刻字匠350名,印刷匠134名,折配匠189名,裱褙匠(装订)293名,另有制笔、制墨匠数十名,总数近千人,是古代最大的印刷厂。

差不多与此同时出现的进步,就是拱花印刷技术。拱花印刷,类似现在的凹凸版印刷,但它是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就是不在雕刻好的版面上刷色,只是通过砑印,使画面出现微凸的线条和花枝,以凸出来的线条来衬托山水花鸟鱼虫的形状,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饾版、拱花印刷术的发明,使彩色雕版印刷技术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