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江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4623字

江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当前,正值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之时。黔东武陵山区如何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下的江口如何跨越式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民族经济的进步与繁荣?笔者在严天华、张命全、田永红三位老师撰写的《构建武陵大旅游,促进经济大发展》一文的启发下,立足梵净山旅游的实际情况,结合今年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就江口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作如下战略思考。

一、江口概况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县城西北不到40公里的地方便是武陵之巅),国土面积1870平方公里,辖七乡两镇7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居住着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万,其中土家族7.2万。

江口建县不到100年,江口因保护梵净山而建县。通观《江口县志》,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梵净山对江口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甚至关乎江口县的前途、命运。

江口县山清水秀,地形奇特,奇峰怪石林立,峡谷溶洞星罗棋布,植被锦绣,风景天然,是难得的旅游度假胜地,历来为中外人士所向往。

江口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情况,县委书记冉晓东用“生态环境好,自然景观特,佛教文化深,民俗文化浓”20个字概括,我非常赞同。经北京达沃斯巅峰设计院考察,全县有特品级旅游资源1处,优良级资源24处,普通级资源11处,特品级与优良级旅游资源的比例占统计的60%以上。设计院的大师们认为,这在一般的县级区域是少见的。

二、对梵净山旅游的战略定位

江口旅游乃至黔东旅游必须以梵净山为龙头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定位梵净山,如何评价梵净山,如何打造梵净山,却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就说梵净山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一言九鼎。这个评价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是,我们今天来定位梵净山,既不能简单地“重弹”历史结论,也不能仅靠“权力”二字来作是非判断,而应站在时代的角度,站在众多游客的位置来评价梵净山。

梵净山有若干“金”字招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2008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些“金”字招牌在全国(甚至全省)都不是唯一的。梵净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最具特色、最独一无二的是“地球同纬度上亚热带地区最大的一块绿洲”,被誉为皇冠上的一颗“绿宝石”。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全省(乃至全国)原始森林至今保护最完好的典型地区,有“生物基因库”之称。经权威的环保部门检测,梵净山太平河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地面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国家一级标准。因此,我们给梵净山定位如下:1.旅游文化的定位:梵净山文化的主题与核心是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民俗文化(包括摊文化)是其内涵的补充和外延的招展。2.旅游级别定位:按照国际标准打造4A级景区。重点在梵净山上和黑湾河旅游小区。3.旅游功能定位:旅游目的地、旅游驿站。重点在江梵公路太平河沿线。4.旅游性质定位:旅游休闲、生态体验。重点是云舍土家风情、太平河漂流、冲底户外运动、攀岩体验、采风摄影等。

三、江口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江口旅游资源丰富且品级较高,特色鲜明,这为实现“旅游强县”目标,跨越式地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

近年来,随着周边交通条件的改善,梵净山索道的开通,佛教文化苑的建成,“9·15”旅发大会的召开,有力地促进了江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江口旅游业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基本具备,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开发之势,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其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先导性带动作用也开始显现。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旅游从业人员”三项指标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足以说明笔者的这一结论。但从宏观上看,江口旅游业仍然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初期,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还不够快;交通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的“瓶颈”制约还比较突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态势仍然受条块分割的牵制,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够强;旅游精品品牌尚未形成,形象竞争力远远不够,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产业面临全面提升的压力。

四、发展梵净山区旅游业的战略对策

(一)做好文化旅游的转型准备

随着全省第五届旅发大会到梵净山脚召开,笔者认为,梵净山旅游已迎来了它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上下形成共识,做好承接这一转型的充分准备。首先,做好思想舆论方面的准备。要充分认识到梵净山旅游正处在“官方旅游向民间旅游转变、接待旅游向市场旅游转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要有“广纳四方客”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又要从细节入手,让“人人都是江口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上。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梵净山旅游的人数将呈倍数增长。每一个江口人,上至主要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心里都应装得下这么多的人,容得下这么多的人。这既是个人的度量问题,更是社会稳定问题,民族素质问题。这一块的任务涉及思想舆论、体制机制、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等,任重而道远。其次,做好基础设施方面的准备。要正视我们基础薄弱的问题,无论在旅游交通的通达条件、服务设施、景区开发等基础建设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应该说,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随着我县旅游指挥部的成立,我们在这方面的力度已经够大了,步子够快了。但是,形势逼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还应进一步细化措施,好中求快,更好更快。当前,要使佛教文化苑、生态植物园、黑湾河商务小区、云舍民族文化村的深度开发以及省溪土司文化城、龙泉寺等项目尽快建成,投入使用。要使游客来梵净山有看头、有想头、有说头、有玩头,努力增加“回头客”。近期务必使梵净山环山公路按期完工,早日破除交通“瓶颈”。第三,做好挖掘、整理、提升民族文化方面的准备。要以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遗存为前提,挖掘梵净山区的文化内涵,打造提升诸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打溜子、花灯、傩戏等,使之上水平、上档次,吸引游客。当前深度开发江口土家第一村——云舍的项目,要加强领导,细化措施,增加投入,务必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土家第一村”,名符其实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整合资源,联动发展,挺进三大合作圈

江口旅游业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和国外两个高度开放的旅游市场。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要把江口打造成一个独立的旅游终极目的地是很不现实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景区、大旅游的观念,背靠贵州,面向湘渝,自觉融入湘、黔、渝旅游经济循环区。这是实现我县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战略需要。

以“名岳之宗”驰名的梵净山处在大武陵旅游圈的中轴,甚至可以说,处在“大西南旅游圈”、“长江中上游旅游圈”的中轴。在大武陵旅游圈中,21世纪发现了不少旅游亮点,如南长城、凤凰古城、武陵源、中国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里耶古城秦简、南疆翡翠——良山等。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必将坐上自己应有的位子。有资深业界人士预言:这一区域完全可以打造成为与新疆“天山旅游”和西藏“雪域风情”相媲美的品牌。

为了使这一世界著名品牌早日诞生,我们必须与周边省市共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拆除省际边界线的藩篱,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定,建立一个有省无界、有区无墙、产品各异、市场一体、特色突出、品牌共铸、资源共享、效益共赢的区域旅游协作区。二要加强旅游线路开发和促销的合作,共同打造跨省区黄金旅游线路,逐步打造在国际上有声誉、在国内有影响的“黔湘渝武陵旅游金三角”。三要建立绿色旅游通道,打造行业壁垒,实施无障碍旅游。四要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合作,积极引进旅游龙头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合作开发民俗、生态、商务、文化、科技、教育、影视、农业等方面的旅游产品,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五要加强旅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定期轮流在各地举办合作交流研讨会,共同探讨新形势、新条件下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期共同增强本区域旅游行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信息化

江口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一是应构建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旅游信息数据库。利用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建立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努力使现有网站增加栏目,丰富内容,提高制作水平,从而为游客提供景区景点、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各种旅游服务价格以及旅游商品购买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二是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化,优化销售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促销,在产品宣传、客户信息管理等方面加快运用电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提升江口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江口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器。

(四)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人才素质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关键要素。专业人才缺乏,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是长期制约江口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梵净山旅游转型期的到来,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我们应积极支持职校等办好相关专业,促使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并且积极引进人才,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要采取“送出去”培训和积极引进外省高素质师资,引进国内成熟景区的导游员,指导学员景区实地培训等形式,力争做到培养一批,成熟一批,使用一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我县机关现有人才,开展兼职导游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要努力使涉旅人员都成为义务导游员。

(五)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社会化,增强产业整合能力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交通运输、饮食服务、文化、商贸,以及工业、农业和相关基础设施条件,依托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这就决定了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必须以旅游为纽带,把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商贸、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协调动作的产业链条。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只有在高度的社会整合作用下才能实现。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而必须是相关部门都高度协调、密切配合的事业。依靠全社会力量办旅游,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旅游,这样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长久的持续力。

推进旅游产业的社会化,一要加强部门协调和合作,相互配合,全力联合打造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二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旅游产业开发,政府部门为其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三要促使旅游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按照“自然与人文交融、商贸与休闲一体、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原则,挖掘内涵,提高品位,推进产业互动,实现联动发展,提高整体效益。

总之,江口旅游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时期,全县旅游生产能力初具规模,具备了提升产业层次的基本条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信息化提升,社会化参与,加快产业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使江口的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县旅游业正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我们坚信,梵净山的生态旅游和佛教文化旅游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旅游助推民族经济的进步与繁荣一定会实现。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