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推进武陵山区教育大发展的对策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2-12-01文章字数:7037字

推进武陵山区教育大发展的对策

武陵山区是指在湘、鄂、渝、黔边区以土家族聚居为主的地区,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市所辖5个区县以及贵州铜仁地区,共计3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共84859平方公里。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该地区总人口14276524人,其中土家族671203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66.25%,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这一地区不但经济发展落后,而且教育发展水平滞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低,这些因素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该地区发展的瓶颈。教育是西部大开发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对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人才是基础,教育必须先行。

一、武陵山区教育取得的成绩

自2004年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全面通过了国家督导团“两基”检查验收。

(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以思南为例,该县现有各类学校405所,其中小学312所,初级中学3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普通高中4所,幼儿园53所(含民办4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4928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79249人,初中在校生3794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116人,学前教育在园人数15986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2991人。全县小学入学率由2004年的98.43%提高到现在的99.88%,小学辍学率由2004年的1.57%下降到现在的0.22%,初中入学率由2004年的98.43%提高到现在的113.66%,辍学率由2004年的2.72%下降到现在的1.7%。适龄女童入学率99.87%,残疾儿童入学率86.97%,15~24周岁人口文盲全面扫除,脱盲人员巩固率98.54%。

(二)教育投入逐年增大,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以思南为例,2004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2.48亿元资金对全县教育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其中中央和省级投入1.75亿元,先后完成241所项目学校建设,总建筑面积118.5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初中寄宿制项目学校27所,农村小学寄宿制项目学校7所。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3.4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达5.47平方米。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以思南为例,该县现有教职工总数6039人,其中专任教师5796人,小学师生比为1∶26,初中师生比1∶21。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4年的95.8%提高到现在的98.23%,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4年的88.76%提高到现在的96.12%。中小学代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小学为9.91%,初中为9.52%。

(四)“两免一补”全面落实,更多贫困学生享受到义务教育

以思南为例,2009年、2010年,该县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为11.72万和11.56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00%和100%,享受生活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分别为2.29万和2.55万人。2009年为11.72万名、2010年为11.5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两免一补”政策的全面落实,大大减轻了农村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累计为全县农村家庭减负7668.7万元。其中,农村小学平均每生每年公用经费支出300元,农村初中平均每生每年公用经费支出500元;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和初中生平均每生每年教科书支出90元和180元;小学和初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平均每生每年支出分别为500元、750元。

(五)实施信息教育工程,城乡同享优质教育资源

以思南为例,自2004年以来,该县共计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费约1200万元,完成了27所中学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建设,完成了222所村级以上完小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建设,75个教学点建有远程教育播放室。同时,加强教学仪器、图书和音体美器材配备。小学教学仪器达标率为80.7%,初中教学仪器达标率为100%;图书小学达标率为80.7%,初中达标率为100%;音、体、美等器材按课程配备标准基本达到要求。

(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和教科研活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以思南为例,该县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教育综合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和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从县城和超编学校选派教师到边远薄弱缺编学校支教,在全县开展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实现了岗位和人员的优质搭配。中小学全科合格率呈上升趋势,2008~2009学年度,全县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98.82%,初中达98.43%。2009~2010学年度,全县小学毕业年级学生毕业率达98.85%,初中达98.47%。从2001年起,该县每年考入全国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均超过2000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二、武陵山区教育面临的问题

虽然武陵山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大大落后于东部乃至周边地区,不能满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需求。

(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改善受到极大限制

教育经费普遍短缺、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武陵山区教育发展的硬伤。虽然国家转移支付的50%用于教育和“公用经费”政策的实施,但学校的办学经费大部分仍靠地方财政投入,“经费难”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制约了教育发展。以思南为例,由于县级财力紧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滞后,“两基”攻坚中小学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近年虽经“两基”化债和政府投入,学校部分历史债务得以清除,但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该县35所初级中学只有6所校园面积基本达标;195所小学只有18所校园面积达标。目前,该县尚差校园面积438814平方米,尚差校舍面积166601平方米。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

从学科上看,普遍存在教师专业与学校教学需要不配套,体、音、美、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等问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从分布上看,普遍存在城镇和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超编,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教师缺乏,人员不能合理安排。从学历上看,教师学历不合格仍占不小比例。以思南为例,该县尚差教师1082名,还有代课教师448名。同时,由于教师聘任、培训、考核、福利和待遇跟不上,教师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据统计,思南县近10年来共有200多名教师外流。外流原因:一是近年来,贵阳、遵义地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台了解决教师户口、职称、住房问题等系列优惠政策引进人才,致使思南县教师纷纷外流;二是由于思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紧缺,一些单位和部门纷纷到教育部门挖人才,致使一部分教师改行跳槽;三是教师住房、医疗等福利和待遇跟不上,教师工作不安心。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

这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展教育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一是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县城与农村之间、各乡镇之间办学水平和质量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以思南为例,学前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各项管理不规范;职业教育各种资源严重不足,民办教育后劲不足。同时,由于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劳动力输出多,导致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失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以思南为例,该县农村中小学生中约有70%属于“留守学生”。受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外出务工影响,部分人员对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形成。

(四)教育观念落后,管理理念差,办学效率低下

由于武陵山区地理地貌特点,居住分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困面大,中小学布点多、规模小,使中小学的教育成本高、教育投资产出率低,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制约了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同时,武陵山区比较封闭,接受外界先进管理方法机会少,教育管理思想不解放,管理理念滞后,被动执行教育法规政策和上级下达的教育任务,工作安于现状,措施无创新,教育质量无明显起色。

二、武陵山区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一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工程,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开展公办学校委托管理、联合办学,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武陵山区教育格局。要健全民办教育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当前,武陵山区要进一步放宽民办教育进入各类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力度。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撤并整合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将教师调配、考核奖惩、职称评聘、工资管理、继续教育等工作归口教育主管部门,实现人、财、事、物、责相一致,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以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等方式选拔任用校长,建立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流动、淘汰等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实行岗位责任制,破除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制定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教师绩效工资。推行从城镇向农村、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和薄弱学校定期支教制度,建立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二)扎实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国家要重点支持武陵山区等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二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武陵山区全面通过了“两基”国检验收,但教育基础非常薄弱,“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任务艰巨。国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要向武陵山区倾斜,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制项目等要重点向武陵山区倾斜,加快武陵山区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尽快改善武陵山区教育基础设施。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援要着重向武陵山区倾斜,加强武陵山区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师资水平。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武陵山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优先普及武陵山区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高中教育发展模式,扩大优质资源,办出特色。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武陵山区职业教育实际,放宽武陵山区职业教育示范校准入条件,扶持武陵山区职业教育不断壮大。要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进入武陵山区办学,努力为武陵山区发展培养急需专业人才。五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国家应根据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扶持武陵山区高等院校不断壮大,优化武陵山区高等教育结构。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要优先考虑武陵山区高校。国家新增招生计划要向武陵山区倾斜,东部高校要扩大在武陵山区的招生规模,为武陵山区培养急需人才。六是统筹发展其他教育。武陵山区多元文化互动频繁,被学者誉为“文化的沉积带”和“聚宝盆”。要进一步加大对武陵山区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国家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武陵山区倾斜。要关心和支持武陵山区特殊教育发展,确保人口30万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份都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以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武陵山区人民的整体素质。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武陵山区是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教育经费不足、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武陵山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育基础条件,是武陵山区教育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武陵山区的教育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武陵山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武陵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国家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和改革试点要向武陵山区倾斜,尽快改变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国家“两免一补”等各项资助政策要向武陵山区倾斜,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二是武陵山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千方百计保证教育投入,举全民之力发展教育,使武陵山区教育水平短期内跃上一个新台阶。三是充分用好社会资金发展教育。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充分用好教育对口帮扶资金、扶贫资金、希望工程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竭力改善办学条件。

(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武陵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一是建立教师预警机制,充实教师队伍。各级教育部门应对本地教师数量进行详细了解,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等政策要向武陵山区倾斜,保障武陵山区教师队伍数量。二是加强师德建设。要进行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三要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全员培训要向武陵山区倾斜,使更多的教师获取先进的教育资源。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大力培养国家级、省级、地级骨干教师。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四是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努力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国家要优先考虑武陵山区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五是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完善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制度。健全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

(五)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武陵山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千方百计扭转武陵山区人民长期形成的以分数衡量一切的应试教育和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教育意识淡薄、忽视知识和智力开发的两种不良倾向,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系,解放人们的思想,形成人人抓教育、人人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行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校长任期考核的必备条件,纳入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三是实施教学科研工程。作为西部最为贫困的武陵山区,尤其要走“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科研育师”之路。要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对县级教研员实行竞争上岗,提高教研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确保教育科研课题有新突破。四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国家要优先加强武陵山区教育信息基础建设,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完善现代教育教学功能设施,实现现代信息和多媒体教学,缩小与其他地方的差距。五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教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加强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六是实施教育保障工程。建立健全学生救助服务体系,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就学服务工作。加强后勤人员配备,配齐学校保育、医务、后勤和保卫人员,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切实维护学校安全。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