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艺术多元的雕塑
所属图书:《南明河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6-11-01文章字数:字

第二节 艺术多元的雕塑

城市雕塑是设置于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作品,是现代城市的组成部分,主要放置于广场、公园、道路、桥梁、车站等开放的公共场地,起着装饰和美化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等的作用。

贵阳市的城市雕塑,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贵阳老城北门的三民东路(今延安东路),世杰花园(今延安中路)、广东街(今中华北路)交汇处,竖立起一座曾任民国贵州省主席的周西成的铜像。当时的道路中心,修筑了一个高约1米,直径约50米的石砌圆台,圆台上置有树木、草坪、水池。圆台中间竖有约5米高的石座,高1.8米的周西成铜像,面南而立于石座之上。铜像落成后,此地亦被称之为“铜像台”。1952年,铜像拆除,其址修建起了带喷水池的街心花园,地名也随之称为“喷水池”。

1968年7月,“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实施“春雷广场”工程和“敬塑毛主席巨像工程”。

毛泽东塑像于当年12月落成,塑像造型为立姿全身像,戴军帽、着军装,右手前挥。这座雕塑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贵阳市最早建立的大型城市雕塑。

毛泽东主席塑像高12.26米,像座高7.1米;塑像前下方的检阅台面积960平方米,塑像前广场的旗杆高19.49米。以上数字分别寓意着:毛泽东主席生日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日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在主席台下方镌刻着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毛体书法,与毛主席雕像融为一体,彰显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至今,这座大型雕塑仍伫立在筑城广场南广场,不仅是筑城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贵阳市中心城区具有时代特征的地标性建筑物之一。

城市雕塑成为贵阳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说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中的美也有了更多的新的追求,城市雕塑应运而生。最初出现在人们视线里比较多的还是一些小型雕塑。比如,云岩区宅吉办事处在1988年的时候,就在辖区内建造了一座题为“青春之歌”的雕塑,一位少女正捧书阅读。这之后又陆续树立了河滨公园大门前的行走中的少女的雕塑,云岩广场内的“跳拱背”青铜雕塑,甲秀广场上的那些晨练、垂钓、童趣、母子情深、老头打太极等的雕塑。它们点缀着街头,也点缀着生活。

甲秀广场的雕塑小品“垂钓”。

2006年的黄果树瀑布节期间,贵阳市园林部门曾在市区的广场及主要街道,安放了10余座小型雕塑。雕塑分别用汉白玉、不锈钢等材质制作,安放在瑞花广场、花果园广场、公园北路、贵阳大剧院前空地等人流较大的地段。雕塑有跳绳、滑板、读书、童趣、休憩等内容,从不同方面展现了社会的和谐、生活的幸福、人们的爱心等。这些雕塑体型不大,占地也不多,可称之为街头雕塑小品。

筑城广场上的主雕塑——筑韵。

一个城市的城市雕塑代表作,当然还是那些大型作品。

说到贵阳市的大型城市雕塑,筑城广场毫无疑问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和最为集中的区域。

贵阳古代多竹,贵阳以竹文化为魂,因而广场的主雕塑为“筑韵”,它采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乐器芦笙为主要创作元素,以两支芦笙为一组,共4组从东西南北4个角斜着向上伸出,形成金字塔的框架结构。金黄色是它的基本色调。框架内挂有高3.3米、直径2.5米,重5吨的青铜大钟,意味着“竹韵中鸣”、“竹报平安”。“筑韵”四周广植梅、兰、竹、菊、松,其意在于接续贵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广场的生态优势,弘扬贵阳人民“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彰显贵阳城市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新貌。“其东西南北4面,分别为长8.7米、宽2.7米、高5米的“六祥兽”。六祥兽以“虎头、牛蹄、羊角、凤翅、狗身、豹尾”共同构成一尊巍峨的威武雄壮的青铜吉祥神兽——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立于广场四周寓意“四方和谐”、“平安吉祥”。

广场两侧是12生肖青铜雕塑,每座雕塑长4米、宽1.5米、高1.8米。广场还竖立着“二十四节气浮雕灯柱”,每根柱高12米,直径1.6米。柱上的浮雕则再现了各民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

广场东侧的原贵阳一中校址处,分列着3块浮雕墙,一块纪录了从1906年至1950年之间,贵阳一中的历史沿革和李端棻等5位创始人简介,第二块纪录的是1950年正式称为贵阳第一中学校至2006年原校区全貌及知名教师和学子名单:第三块纪录的是2008年搬迁到金阳新校区的学校全貌及校训等。这是对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回顾和纪念。

再向东,一面墙上有一簇竹叶,下面镌刻着“爽爽的贵阳”这首歌曲。“爽爽的贵阳”成为令贵阳人引以自豪一张生态名片。

距筑城广场不远的大南门环岛处,有一座名为“兰花”的大型雕塑。它是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城市雕塑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雕塑。兰花是贵阳市市花之一,以兰花为贵阳的城市雕塑的主要创作元素,理所当然。这座兰花雕塑的兰花主体高15米,为不锈钢材质。制作中采用了国画技法中的“双钩描法”,表现了兰花叶片与花朵的纤细优雅和飘逸。雕塑基座所在的花台内,种植了棕榈、竹丛,安放了假山,还专门设置了喷雾器的设施。当喷雾器启动时,其喷出的雾气与雕塑的兰花和假山、竹丛等一起,往往会营造出一种雾气缭绕、飘飘欲仙的特殊意境。

坐落在大南门的兰花雕塑。兰花是贵阳市树之一,其雕塑也受到市民的喜爱。

说到大南门的雕塑,今天的兰花雕塑并不是第一座。早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大南门外就出现过水泥浇注的塑像——卖国投敌的汉奸汪精卫夫妇的跪像,所表达的是广大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的痛恨和愤怒之情。还竖立过工农兵形象和地球组成的雕塑。

中心城区的喷水池,进入2000年的时候,也曾有过一座大型雕塑,名为“四方汇聚”。这个在阳光下明晃晃的“四方汇聚”,位于街心的环岛之上,是座不锈钢材质的的雕塑。“四方汇聚”所表达的主题是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建美好家园,建成于2001年10月。雕塑坐落于一直径20米的圆形基座上,主体通高16米,由4块16米高,上宽1.2米,下宽14米的扇面组成,扇面上38条凹槽,由下到上逐渐向空中汇聚,象征的是贵州全省各民族团结一致,合力建设家乡。雕塑的顶端开有出水口,喷水时水帘呈抛物线倾泻而下,再辅以38组水柱,构成瀑布之水倾泻而下的景观。后因中心城区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喷水池又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而环岛的存在明显使其4个路口通行能力下降。为提升路口的通行能力,喷水池中心环岛需要被拆除,环岛内的雕塑也就随之被拆除,时间是2010年3月。改造后的喷水池,四角皆有喷泉。

从筑城广场往火车站方向不到一里的帆影广场,实际上有一个雕塑群,一是“帆影”,一组白帆在各种树木和花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意寓扬帆远航;旁边一对青年男女张扬着青春的活力,这黑色的青春雕塑,与白色的帆影,这种黑与白的强烈反差带来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再旁边,细心的人可以看到旁边南明河的红色护栏竟然构成一艘巨轮,这组奇特的雕塑组合,这种红白黑的色彩搭配,是贵阳雕塑建设颇有创意的一笔。

充满活力的青年男女雕塑。

香江路南明河畔“世界风情艺术浮雕群”之一:“民族大团结”。

在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江路旁,那沿南明河2公里多长的“世界风情艺术浮雕墙”,不能不令人眼前一亮。浮雕墙共有92幅浮雕,每幅浮雕大的约10平方米,小的也有2至3个平方米,全为汉白玉制作。它展示的是世界47个民族50多个国家的民族风情,以及临摹的世界著名雕塑。它于2003年9月开放以来,受到各方赞扬,已成为南明河畔极具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这是贵阳市第一次在南明河堤岸上建造的一组大型浮雕。

南明河原一中桥至南明桥两岸的二级堡坎上,有一道350米长的艺术浮雕。这组浮雕共有41幅,这些浮雕作品介绍了贵州的历史文化,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有海百合及贵州龙等海洋生物化石,表明贵州高原是从大海中升腾起来的;有竹王的传说,传递着筑城竹的图腾崇拜,告诉人们贵阳为何简称“筑”;有岩画、红岩天书等,揭示着远古人类的活动遗迹;有名人墓葬、出土文物讲述着奢香夫人等名人的故事。这一幅幅浮雕,表现了贵州山川的风光无限,民族风情的浓浓郁郁,人文景观的无限隽永;展现着遵义会议的光芒,散发着国酒茅台的醇香……这真是“两岸浮雕相对出,盛世空前迎面来”。那118米长的,恰似《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长卷,将我省各民族不同的民俗风情串联为一体,表现出了民族大团结的恢弘气势,国泰民安的盛世场景。这是贵阳市规模最大的浮雕工程之一,获得了国内雕塑界很高的评价。

南明河畔的大型浮雕群。

在南明河董家堰段,那规模宏大的孔学堂棂星门前面——即孔学堂的正门处,一座高高竖立着的汉白玉孔子全身立像,肯定是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这座孔子像被称为孔子行教像。孔子行教像高9.28米,暗喻孔子生日是9月28日。棂星即天星,表示求学的人汇聚在这里,感悟圣人的伟大与威严。来孔学堂参观游览的人,几乎都会在这座像前拍照留影。

规模宏大的孔学堂棂星门前面,一座高高矗立着的汉白玉孔子塑像。

孔学堂棂星门内的礼仪广场上,设置有多座雕塑,最典型的是一钟、一鼓、一圆鼎、一方鼎等4座雕塑,4座雕塑分别代表的是“金声”“玉振”“天帱”“地载”。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在古人那里被认为是世间最为完美的,正如孟子所云:“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在孔子像正对的山道上,一座表现孔子当年与学生周游列国的铜质雕像,也同样吸引着往来游人的目光。这座雕像长约5米,宽约1.6米,高约2米,雕塑营造出的画面是风尘仆仆的孔子乘坐在马车之上,左右是其弟子骑在马上疾奔。

从孔学堂高台上往南明河上游眺望,远处就是贵州大学(北校区)。贵大校园内,有一座东汉著名学者、大文学家、教育学家尹珍的坐像。尹珍(公元79年~162年),字道真,东汉人。他是贵州最早走出大山,千里求学中原,叩问儒家文化,并将汉文化的精髓带回贵州的人。他回归故里办学授课,培育弟子,首开贵州文化教育先河,素有“贵州文化教育鼻祖”之誉。他不仅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还是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川、滇、黔三省皆留有其办学的遗迹。他的不甘落后,敢于突破,奋发图强,回报故土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被贵州学人奉为楷模。尹珍像位于贵大中国文化书院前的草坪上,由尹珍故里贵州省正安县于2010年捐赠。塑像呈坐姿,面容慈祥和蔼,两眼凝视远方,身体两侧堆放着竹简,寓意为先生诲人不倦,辛勤地在西南边陲传播儒家文化。

位于龙洞堡国际机场立交桥路口的“多彩贵州·爽爽贵阳”雕塑,是贵阳市2012年落成的又一座大型城市雕塑。其造型为“爽”字草书变形,突出了“爽爽的贵阳”的含义;彩带上,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凌空交织,如山川行云流水,寓意着多彩贵州,风采迷人,人民热情奔放。雕塑为钢质地,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30米、重约100吨。

在花浮河畔的花溪公园内,有一座烈士陵园。陵园的青山下有一座英姿雄健的戍装军人半身塑像。塑像底座正面刻有周恩来题写的“黄埔之英,民族之魂”八个大字。这座塑像纪念的就是中国远征军将领——戴安澜烈士。

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部赴缅参战,屡建战功。在一次阻击日寇的战斗中,戴将军身负重伤,不幸殉国。消息传来,举国哀痛。毛泽东题赠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裳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士也无违。”

在通往将军陵墓(衣冠冢)的石梯第二层手台上,立有将军生平简介的石碑。石碑背面刻有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戴安澜将军功勋章令的全文。戴安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总统勋章的中国军人。

在南明河的下游北岸,一个叫东风镇洛湾村的地方,让我们再一次地停住脚步,在一个不大的广场前,在一尊黑色大理石基座托起的人物塑像前,我们留下了深深敬仰的目光。这个广场叫:“李四光广场”,这尊塑像就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塑像。这个为纪念李四光而建的广场,面积不大,建有“四光亭”和李四光立像,底座刻着李四光生平。

战火纷飞的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李四光率领的中央地质研究所一行,辗转千里来到了贵阳。经他的贵阳籍学生、时任贵州矿产探测团团长的地质学家乐森璕的悉心安排,李四光等住进了贵阳市郊洛湾的万松阁。在此后半年多的时光里,李四光实地考察了洛湾大坝、乌当大坝一带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写成论文《贵州高原冰川之残迹》,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推翻了世界上似乎早已认定的“中国无冰川”的论断。为让世界上认识这一发现,1947年,他又用英文发表《贵州高原冰川之残迹》一文,轰动了世界地质学界。

坐落在图云关森林公园的中国红十字医疗总队纪念碑。

在龙洞河畔的森林公园内,树立着一座“中国红十字总队”纪念碑,5名医护人员的雕像分立纪念碑两旁。他们是抗日战争期间3000多名红十字救护总队人员的代表。从1939年开始的6年时间里,红十字救护总队集结了国内外3000余名医疗卫生精英和辅助人员,救治伤病员上百万,培训万余名战地医护人员派往全国各地,为抗战争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巨大贡献。

在森林公园大门旁的中共贵阳市委党校校园里,座落着林青烈士雕像,白色的雕像,黑色的底座,雕像后面是一排绿色的樟树——这是贵阳市的市树之一。林青同志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创建,林青任书记兼任遵义县委书记。至此,贵州地下党组织直接得到党中央的领导。同年7月,林青不幸被捕,同年9月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仅24岁。

林青烈士雕像,坐落在绿树丛中。

为纪念林青烈士,修建林青烈士雕像。1988年9月11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林青烈士塑像揭幕仪式上,亲自为林青雕像揭幕。

在宝山公墓有一座特殊的雕塑,阴阳两张脸,它象征着那些为医疗事业无偿捐献遗体和角膜的人们。这座雕塑是根据贵阳市地方性法规《贵阳市捐献遗体和角膜办法》建造的纪念性标志。在那围着雕塑的一圈圈白色大理石上刻着一个个已经捐献遗体人员的名字,截至2014年登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已达1109人,已有93人实现了遗体捐献;登记捐献角膜的志愿者89人,已有16人捐献了角膜,使一批盲人重建光明。这些捐献者生前尽心地工作,死后把自己的遗体与角膜无偿捐献给社会,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生命在延续。

从宽阔的广场,到绿荫簇拥的绿地;从蜿蜒的河畔,到起伏的山峦,那些高耸的大型塑像或雕塑小品,那些粗壮的圆雕或飘逸的浮雕,它们形态各异,却透露着同一个信息:我们的城市是美好的;它们默默无言,却又无时无刻不见证着筑城——我们生活的家园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贵阳市遗体捐献纪念碑雕塑。

南明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