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干流河上桥之美
所属图书:《南明河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6-11-01文章字数:字

第一节 干流河上桥之美

南明河中心河段的上游是花溪河,从上游依次而下,有坝上桥、放鸽桥、花溪大桥、中曹司大桥、四方河桥、五眼桥、窄口滩桥、解放桥、新桥、一中桥、朝阳桥、南明桥、浮玉桥、冠洲桥、团坡桥、水口寺桥、白岩大桥、安井大桥等等。

「花溪平桥」

位于花溪公园西侧大寨村旁,横跨花溪河上。桥畔一弯清水,碧波荡漾,走上以青石块砌成的踏步桥,感受清清的河水在脚下流淌,很是惬意。桥下设有小坝,使下流之水形成小小瀑布,流水淙淙,同时使桥上形成一片静水,常常有人在此游泳嘻戏,冬季还有人在此冬泳。桥的两头原有水车,可惜现只留下遗痕。碧云窝宾馆,那红墙绿瓦房子是迎接贵宾的别墅宾馆。平桥之上是百步桥,再往上行即是著名的黄金大道景区,秋天,法国梧桐树金灿灿的,河中一片片红叶告诉人们秋天到了。

「坝上桥」

花溪河东西向排列着三座桥:坝上桥、放鸽桥、济番桥(即今花溪大桥)。坝上桥原是一座石墩木板桥,桥上朱栏,鲜丽夺目,取“坝桥风月”之意。一年四季花溪河穿流而过,坝上桥连接龟山与蛇山,桥的一面瀑流奔腾飞珠溅玉,遇阳光照射,如断线珍珠倾泄而下;桥的另一面则积水渊深,沉沉如静。这一动一静,这有声与无声构成对立统一的和谐,成为花溪公园的一道奇景。此桥顺流而下百米,是一座曲曲折折的桥,称为放鸽桥。

今日坝上桥。

「放鸽桥」

原名放鹤桥,20世纪30年代,贵筑县县长刘剑魂诗云:“依天亭下云归鹤,放宾洲间月过桥。”当时放鹤桥仅是一座小木桥,解放后改建成混凝土桥。20世纪50年代,驻花溪的苏联专家常在桥上放和平鸽,所以又名放鸽桥。蜿蜒的放鸽桥横卧在碧绿的溪水中,让人深感它的娇艳、温馨、怡静。两边竹林、丛林装点着白色的放鸽桥,从桥之上下左右一眼望去,绿绿树丛中,隐隐约约闪露出白色,恰似白鸽翩飞。站在放鸽桥上,感悟到大自然的神韵。放鸽桥的西面,是芙蓉洲,东面是清澈、宽敞的花溪河。芙蓉洲、芦苇、芦花、树木、青草与绿水相映;野鸭、鸳鸯在水中嬉戏,鸟儿在空中翱翔,人行于桥上,游船在岛间、河面悠闲游动,呈现出一派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景象。在动人的放鸽桥上一眼望去,处处是景点,不论你站在桥的何处,都能饱览这里让人迷醉的风光。

花溪放鸽桥。

「花溪大桥」

从放鸽桥再顺水而下百米,就是花溪大桥,原名花仡佬桥。因花溪河原名济番河,又名济番桥。明成化三年(1467年)贵州宣慰使宋昂建。明清时为贵阳至青岩、惠水驿道上的石桥。1938年至1939年,贵筑县县长刘剑魂,醉心于花溪风光,拟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以为花仡佬之名不够雅致,根据罗浮仙君提议,花仡佬改为“花溪”,刘剑魂立即同意,决定保留“花”字,加上溪流的“溪”字,始正式命名为“花溪”,花仡佬桥因而改名为花溪大桥。并书碑于桥左,可惜时光流逝,当年刘剑魂所题“花溪”的碑铭已不知所踪。后改为公路石桥,宽5.3米;1957年改建为3跨拱形钢筋混凝土桥梁,主跨32米,边跨各5米,桥长55米,宽7米,人行道两侧1.33米,1987年改建,拓宽桥面为23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75米,桥长54米,高7.6米。1990年拓宽花溪大道,桥宽增加到30米,人行道各5米。2013年花溪大桥拓宽到40米。过桥直行,成为通往古镇青岩及邻县惠水的通道。过了花溪大桥,是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顺流而下有十里河滩桥、石墩拱桥,红色木栏曲径桥。

十里河滩曲径桥。

「中曹司大桥」

因位于南明区中曹司社区而名,该桥横跨中曹司、花溪大道和花溪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呈东西走向,为17跨钢筋混凝土结构,1986年开工,1990年竣工。主桥跨8个各60米,边跨9个各11.5米,全长655米,高32米,宽12米,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主桥为等截面箱肋单波双曲拱桥。2011年实施加固工程,并在右侧新建一座桥梁,称为新中曹司大桥,桥宽15米,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钢构连续梁桥,引桥为三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单箱双室结构。梁桥并入南二环线上的双向桥,实现了车辆的双向行驶功能。

「四方河桥」

位于甘荫塘至小河的公路上。桥为东北向,长度35米,宽8米,其结构为单孔混凝土桥,系1965年修建。桥边一头原为城郊结合部的四方河村,现属沙冲路社区,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居然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瑶族、满族、土家族等10个民族,实属少有,他们多年来和睦相处;另一头是山水黔城住宅区,在售房时一万个红灯笼高挂,把四方河的夜景变得一片通红,成为贵阳市一个颇有亮点的住宅区。河水两边,一畔是绿树成荫的乡村风貌,另一畔则是现代工业集聚的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者相依为伴,倒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五眼桥」

位于凤凰路与解五路交接处,因桥有五眼,称为五眼桥,旧桥已不复存在。解放后重建为三孔混凝土桥,桥长40米,宽11米。1962年改造为长40米,宽11米的三孔桥,虽为三孔,但人们依然叫它为五眼桥。

「窄口滩桥」

位于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对面,其老桥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钢索吊桥,这在贵阳是不多见的。因年久失修,于1980年折除新建,桥南北向,桥长46,宽6米,结构为单孔混凝土桥,借赵州桥理念,孔肩上各有5个小孔。该桥南接解五路,北接贵溪路,因车辆的不断增加,此桥已成为交通咽喉,为改变这一状况,新的改造工程已于2015年5月完工,投资两千余万元,桥梁为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总长48米,桥面设计宽度25米,现市民从花溪大道到解放西路,不必再绕行解放桥,交通拥堵状况得到大大改善。

「解放桥」

位于解五路与外环路交接处,桥成南北向,桥长28.5米,宽14.5米,其结构为单孔混凝土桥,1955年修建,与花果园立交桥墩柱、基础交错布置,为花果园至贵阳火车站方向单行,由于车流量大,其交通状况显得十分拥挤。为缓解这一路段的交通拥堵状况,解放桥加宽改造工程于2015年2月15日完工。桥宽由14米增加到38米,车行道由原来的单向7米,升级为双向23米,道路由两车道加宽为双向六车道,原先的单行线调整成双向通行后,解放路、青云路、花溪大道、解放西路等道路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

「新桥」

位于筑城广场与河滨公园之间的瑞金南路上。清代建有5孔石拱桥,名为新桥。1955年进行改造,在老桥基础上加宽加固,桥长54米,宽14米,依然为5孔石桥,改为混凝土路面,仍名新桥。1991年7月新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板桥,1992年7月竣工,桥长102.5米,宽40米,老桥虽已拆除,仍名为新桥。

新桥夜景。

「一中桥」

为贵阳一中进校门所建的桥而名。位于贯城河与南明河交汇之处的两江口,桥长80米,宽11米,结构为三孔混凝土桥,大桥孔肩部又有16个小孔,上下共有19个孔,该桥借鉴赵州桥的理念,其肩上之孔既美观而富有民族特色,又能二次泄洪。一中桥是一个有故事的桥。原地处两江口的贵阳一中,3面环水,地处一半岛之上。贵州省通省公立中学堂自1906年成立以来,一直是用渡船迎送师生,这条船长约6米,宽3米,两头各有3平方米的甲板,下三、四级台阶就上了渡船,船顶有木雨棚遮风蔽雨。到20世纪60年代,船工是一位名叫李金元的师傅,他双手戴着帆布手套,再握上两块胶皮,拉着铁索,用双脚交替用力蹬着船底,船就在南明河两岸来回摆渡,每次上学放学两岸都排成长长的队伍,每次可摆渡40人,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终断,寒暑假时,哪怕只有一人需要摆渡,他也毫无怨言。校船一直延用到桥建成,此后基于安全考虑不再摆渡,1971年在原摆渡的地方建了一中桥。2000年后,在扩建筑城广场时拆掉了这座有意义的桥,取而代之的是3座钢架桥。

1971年在原摆渡的地方建了一中桥,该桥借鉴赵州桥的理念,其肩上之孔既美观而富有民族特色,又能二次泄洪。

「朝阳桥」

位于遵义路北段海关大楼南侧。1959年,贵阳为迎接黔桂铁路通车,兴建了从城南至飞机坝的朝阳路,同时修建了朝阳桥,这是因路而名。后朝阳路改为遵义路,桥却未随之改名,依然叫朝阳桥。桥长70米,宽30米,系单孔混凝土肋拱式结构,是那个时代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时还把大众喜爱的一档烟称之为”朝阳桥”,烟盒上的图案就是红底映衬下的朝阳桥。1989年,对桥面进行了维修改造。

1959年,贵阳为迎接黔桂铁路通车,修建了朝阳桥。

「南明桥」

位于中华南路、新华路和富水路三路交汇之地。是贵阳最早修建的桥,是明代的交通要道之桥,正如清末贵州楹联大家刘韫良的楹联所云:“万里车书通北直;五溪带砺控南明。”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雯虹桥,在治城南明河上,凡九空,永乐二年(1404年),镇远侯顾成建。”为九孔石桥。据此可以知道,此桥至今已有611年的历史,是贵阳市修建历史最悠久的桥梁。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记》中及清代木刻《南岳寿山图》中均称此桥为襄阳桥,桥上搭有风雨棚。民国二十七年(1948年),贵阳市政府对桥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命名为中正桥,石结构,当时尚未完工,成为现在人们说的“烂尾工程”。20世纪50年代,贵阳市人民政府续建完工,仍为石拱桥,桥面为混凝土,桥身长52米,引桥约20米,宽13.2米,由九孔改为六孔,桥面两边有宽1米的人行道,桥两侧的栏杆为石雕,设有路灯,每个桥墩上砌有突出桥面的半圆形露台,命名为南明桥。20世纪80年代,进行一次改扩建。1995年,因新华路、中华南路改造,将桥扩宽至40米,长84米,仍为六孔,另在桥下增加两孔人行通道,兼有泄洪功能,桥墩加高50厘米,桥面两边分别建置白云石雕护栏,并装配14座双叉路灯,河面桥墩置有彩灯,夜幕降临,华灯幻化,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不无古代桥梁之风采。桥之一头是大南门,圆盘中央是一座老百姓喜欢的兰花雕塑,因为它是贵阳市的市花之一。顺水流望去,甲秀古楼与浮玉桥连为一体,在水中留下对称倒影,成市城市中心区一道亮丽风景。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镇远侯顾成建,为九孔石桥,有雨逢。此桥至今已有611年的历史,是贵阳市修建历史最悠久的桥梁。图为老桥旧貌。

「浮玉桥」

位于西湖路与甲秀小学之间。清康熙《贵州通志》与清乾隆《贵州通志》均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也。”向知方《贵阳市志》(未完稿)说:“浮玉桥,在城南观音寺前,旧名南堤,甲秀楼在其上。”桥上有亭名涵碧。浮玉桥在建造工艺上极其精湛,造型优美。近400年来,经历贵阳大小洪水的冲击,特别是1996年的特大洪水,上游河滨公园桥被冲断,下游水口寺桥被冲垮,而它仍屹立河中,使人们不得不折服造桥者的高超建筑设计和技艺。

关于浮玉桥的建筑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其实贵州省状元及第的第一人,是清代的赵以炯。)官府拟为其修一座藏书楼。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认为南明桥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霁虹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地点确定后,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并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一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二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指定了地点,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木匠问:“换在哪点?”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作罢了。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另外关于甲秀楼还有个传说,张三丰曾路过此地,见河中有鳌头矶,说在此鳌头矶建甲秀楼,几百年后必然是人才秀甲天下,后来贵阳真出了状元。当然,这些不过是些传说而已,但从传说可以看出浮玉桥及桥上的甲秀楼,都是明代以来贵阳的标志性建筑,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巧夺天工的佳作。

浮玉桥是一座有文化内涵的桥。桥上楹联书:“人在青莲瓣里行,水从碧玉环中来。”民间对于此桥还有流传的顺口溜:“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九眼,是指原先这座桥有九个桥洞,后因西湖路扩宽桥身变窄;沙洲是指距桥不远有一片沙滩,叫芳杜洲,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从桥下望去,就是九眼照沙洲;而桥边有漩涡,水从桥下流去之后,经漩涡被卷,又返还桥洞处,造成水倒流的样子。据周诗若考证,原先的这个漩涡,水极深,一般人不敢在此游泳,后来因河道变迁,漩涡也不复存在了,沙洲也不复存在了。

浮玉桥在建造工艺上极其精湛,造型优美。

「冠洲桥」

一位董姓的四年级小学生有一篇写冠洲桥的小作文,现摘录如下,权作该桥的介绍。

“造型独特的冠洲桥横跨在南明河上,它是省委到市南路的通道。远看它没有桥礅,是由两根巨大的弧形钢筋水泥柱倒“提”着,它悬在南明河上。冠洲桥上的弧形水泥柱和它水中的倒影连接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橄榄球。走上冠洲桥,桥栏上有很多灯柱,仔细一看,竟有28棵灯柱。而且,在那两根巨大的水泥柱下方还有12棵圆柱支撑着,圆柱上有48盏灯。人行道上还有一些花坛,共有30个,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花朵儿在此开放。花坛中的小树也长得很茂盛……”

冠洲桥。

「团坡桥」

位于观水路上,桥南北向,长28米,宽20米,结构为单孔混凝土桥,桥下有沿河人行道,该桥系1963年~1964年新建桥。抗战时期曾将团坡桥边的一个体育场,改建为军用机场,成为贵阳市历史上的第一个机场。

「水口寺桥」

位于水口寺街上。水口寺桥原名普济桥,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普济桥,在城东二里,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道光年间《贵阳府志》记载:“城外有普济桥,在城东二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文宗潞《贵阳乡土地理》记载:“普济桥,在城东三里,水口寺前。”这座古桥,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水口寺桥成南北向,长22.5米,宽9.2米,结构为五孔石桥,混凝土桥面。此桥梁1997年改造通车,现桥长70米,宽25米。从此桥抬头望去,对面山上有“仙人洞,道观内老君殿和三清殿,始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贵阳仅存的两座古建筑之一,距今已有342年的历史。相传清代咸同年间,吕洞宾等八仙来此洞休息下棋,忽见山脚下南明河中石船正与巨龟相斗,危及水口寺桥,吕洞宾顺手将手中棋子掷下,正打中石船腰部,船身断裂如雷鸣(现断裂石船依在),石龟闻声逃逸,才保住了水口寺桥,从此,水口寺桥与仙人洞就紧紧相联在一起。

此外南明河上还有白岩大桥和安井大桥,白岩大桥位于黔灵乡,白岩大桥长75.2米,宽7.2米,混凝土结构平桥,有十个石彻桥墩,系1975年建成;安井大桥,位于黔灵乡安井村,桥长58.8米,宽5米;结构为五孔石拱桥,1973年建成。

具有320多年历史的水口寺桥。图为老桥旧貌。

南明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