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苏州评话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的发展与演变及艺术特点

苏州评话,以演说历代战争故事为主,篇幅长,又被称为“大书”。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及上海、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吴语地区。

苏州评话的前身源于宋代说话技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有一段明末清初苏州说书演说《岳传》的情景,与现在的苏州评话相似,有表、白,还有韵文。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道、咸年间,苏州评弹“后四家”中有一位说评话的艺人,名叫姚士章。师从咸丰年间的章汉明。据《评弹琐记》中记载:“说书原来官白,无土话,至姚士章时改说土话,所以特别受欢迎。”姚士章的师傅张汉明已经说“苏白书”,他的表演形象生动,模仿人物惟妙惟肖,描摹大自然和动物的声音也是得心应手。姚士章继承了张汉明的说书技艺,在原来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的表演技巧,用于说表和起角色。姚士章的弟子也有几个非常出名的,比如擅说鲁智深和刘唐的王效松,说《岳传》出名的钟士亮,擅说《三国》的许文安,擅起角色的黄永年。经过几代艺人不断的努力。清代中期,苏州评话还出现了不同流派。如咸丰、同治年间的姚士章、沈鸿祥、钟鸿声等擅长说《水浒》;同治、光绪年间擅长说《三国》的朱春华、许文安、熊士良、夏锦峰;道光时期以说《岳传》出名的姜如山、陆少山、钟士亮;咸丰、同治年间擅说《英烈》的杨汉林、许春祥及其传人叶声扬、朱振扬、许继祥。清代末年,苏州评话逐渐形成了“说”“噱”“演”的表演特色。

民国初年,苏州评话受到了京剧的影响,编演了许多新书目,形成了新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张汶祥刺马》的朱少卿,吸收了清代服饰、礼仪,创造了“清装表演”的风格;说《三国》的黄兆麟等人吸收了京剧道白、表演程式,形成了评书的京派表演风格;说《金台传》的叶声翔吸收了武术拳法,形成了武打书表演风格。这一时期,苏州评话故事题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说历史演义类的,如《列国》《西汉》《东汉》等;说公案、侠义的,如《七侠五义》《施公案》《儿女英雄传》等;说神话、怪异类的,如《封神榜》《西游记》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评话有了很大的发展,编创了许多新长篇评话书目,如《平原烈火》《吕梁英雄传》《林海雪原》《51号兵站》《江南红》《杜鹃山》《太平天国》《林则徐》《伍子胥》《将相和》等。“文革”期间,苏州评话被停演,直到80年代才恢复演出。

苏州评话只说不唱,讲说故事的语言包括了两个部分:其一,说书人的语言,即第一人称;其二,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即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语言,称之为“表”;第三人称的语言,称为“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另外,还有用于写景、状物和描述人物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的“赋赞”,人物自我介绍的“挂扣”,介绍故事情节的“引子”及用于念诵的韵文。说书人讲说故事时,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音、语调和神态时,称为“起角色”。由于说书人的语言风格不同,起角色的特点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语言严谨,称为“方口”;说表擅于即兴发挥,随机应变的,称作“活口”;字字如珠,吐字有力的,称为“快口”;擅长说表,少起角色的,称为“平说”;有的擅长模仿故事人物,则有“活关公”、“活鲁智深”的美誉。评话的表演是一人说表的“单档”,书目多为长篇故事。每天说一回,一回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有的书目要说一个多月,有的长达一年多。

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有五十多部。其中说历史故事有《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另外,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故事的“短打书”,有《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有《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注: 苏州评话《林海雪原 真假胡彪》(张生福摄))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