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四时养生
所属图书:《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四时养生

四时养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理起居、饮食、精神,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了四时养生的重要性。

《内经灵枢·本神篇》里记载:“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就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理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如果按照四季变化而制定适合的养生方法,那么疾病就不会侵袭人体,这样就可以延年益寿。中国古代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其思想基础,来源于老庄哲学。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人要顺应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观,主张象天学地、顺应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规律。《庄子·天运》中说:“自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主张顺天应时,在掌握四时规律的情况下,调理养生。

在这种符合自然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总原则的四季养生原则。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日夜轮回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因此养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须顺应生、长、收、藏的特点。

春季养生应该注意保养阳气。《内经》中曾指出,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因为在春天的时候气温变化大,冷空气也频繁出现。春寒料峭,我们要做好防风御寒的准备。俗话说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胃病的人群更应该注意保暖,如果受凉、受寒、血管收缩,肠胃部就会痉挛引发胃痛,甚至有的会造成脑中风等疾病。

夏季养生应该注意防暑、防湿邪。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黄帝内经》里“春夏养阳”也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因此在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少吃冷饮,不吃过夜饭,夏天气温高,血管循环旺盛,遇冷会使血管收缩,出现消化不良,伤及脾胃,为冬天的疾病埋下祸根。另外夏天的时候出汗多,小便少,应该多喝水,保证体内体液平衡,防止肾功能受损。

秋季养生要注意保养阴气。秋季的主要特点就是“燥”,中医学称之为“秋燥”。因为秋天少雨,因此气候就显得特别干燥,这时肺会感觉不舒服,肺和大肠是相为表里的,所以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和皮肤首先较容易得病。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因此,秋季养生应该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尽量不使自己过量出汗,出汗会伤及津液。另外,秋天的天气忽冷忽热,由于老年人的应急和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应及时加减衣服,感觉燥热的时候要多喝水。

冬季养生要注意保肾气。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中医认为,肾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和热量,肾脏机能强,那么人的生命力也就会强,反之则弱。因为冬天气候寒冷多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及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