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医圣——张仲景
所属图书:《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他在中医临床方面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都具备的经典,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为后来人研习中医之典范。

张仲景像

一、谦虚求学

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就勤奋好学,四处造访名医,登门求教,在医学上已负盛名。有一次,张仲景的弟弟外出做生意,让张仲景为其诊脉。张仲景诊断出其弟弟怕是过两年会长出个搭背疮,于是为其开药,说:“如果你日后觉得背后疼痛,就服药,此药可以将你的搭背疮暂时转到屁股上,如果你遇到能治好此病的名医,就来告诉我。”果然,他的弟弟两年后在襄阳得了此病,连忙按照哥哥的药方吃药,搭背疮果真转到屁股上。他看了很多医生,都对此病没有办法。当时襄阳城内同济药堂的“王神医”看后大笑说:“这不是个搭背疮吗?是谁把它移到屁股上来了?”张仲景的弟弟回答:“是我的哥哥预测到我会有此病,给我个药方服下后让疮移动屁股上,可是他现在远方,不能为我治疗。”王神医于是为他开了药方,张仲景的弟弟服下后果然药到病除,于是他把此事书信告诉了张仲景。

张仲景知道后,立即收拾行李来到襄阳,隐姓埋名,装作是一个打杂的小伙计去王神医的店里帮忙,他一边做杂活,一边虚心向王神医学习。后来王神医发现店里的小伙计在医术方面并不逊于自己,才知道他是张仲景,很佩服,于是将自己所学倾心相授。

二、对症下药

张仲景看病从不拘泥于医书记载,通常是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治疗。当时有个叫沈槐的医生,医术也非常高明,但是他苦恼于自己没有子嗣,眼见年老,不知道自己的一身医术可以传给谁。他每日郁郁不欢,因此患上了病,当地大夫都来为他看病,看过后都摇头说无能为力。张仲景听闻后,来到沈槐家,心知沈槐是由于郁气积聚在心中才得的病。于是他为沈槐开了用五谷杂粮做的药丸。沈槐看后,不屑一顾,他心想张仲景真是枉得虚名,我自己也是医生,用五谷杂粮做的药丸就可以治我的病,那也太笑话了。于是他让人把药丸挂在门前,有亲戚来看他,他就指着药丸对大家说:“看,张仲景给我开的药丸,简直是开玩笑。”有其他的大夫来看他,他也指着药丸对大家说及此事。沈槐见人就嘲笑张仲景,注意力也从无人继承衣钵转移出来,病竟然渐渐的好了。

张仲景来看沈槐,沈槐大为感慨,对张仲景的医术也开始由衷的佩服。张仲景对他说:“沈老先生何须挂怀医术无人可传,我们虽不是您的亲生儿子,可是我们都是学医之人,您都可以传给我们呀。”沈槐于是把自己所学都尽心尽力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的年轻后辈。

三、《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恰逢东汉末年,那时候连年混战,各地多有瘟疫发生,很多人都死于瘟疫。张仲景的家族中也有很多人因为瘟疫而丧失了生命。张仲景眼见这种惨状,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病痛的方法。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也不能做,家也不能回。于是他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他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及自己的临床实践,终于写成了临床医学名著《伤害杂病论》。此书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概括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曾经在为官期间也不忘每月初一、十五在朝堂之上举行问诊,足见他对医学的执著和热爱,另外也更体现出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可为后世医师之典范。

张仲景行医及著书图

【知识链接】

伤寒杂病论的发扬。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