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治疗法则
所属图书:《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治疗法则

中医的治疗法则(治则)的特点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四诊,进行审证求因,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的辨证,从而制定出治疗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

一、治则的内容

1.治病求本:就是首先研究和找出疾病的本质,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解决了疾病的“根本”,其余各种病理现象,也就可以迎刃而解。如风寒侵袭肺卫的表证,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疾病的现象,风寒伤及肺卫才是疾病的本质。只有用疏风散寒、宜肺解表的方法,才能治好发热、咳嗽等症状。

2.标本缓急:标本,是用来分清疾病的主次先后和轻重缓急的情况。标是指疾病的现象,本是指疾病的本质。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分清标本,才不致被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各种症状所迷惑,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给以正确的治疗。

标本是辨证的。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标本应随具体情况而定,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方法。急则治其标,是在标病很急,如因旧病复感外邪或因某些因素影响患者生命危险时,就必须先治标,后治本。如原患有慢性肝火病,又突然得了感冒病,须先治好感冒这个“标”病,然后再治疗原来的肝炎“本”病。缓则治其本,是从根本上着手的治法,用于一般慢性病,如虚劳内伤、阴虚发热咳嗽的病人,发热咳嗽为标(症状为标),阴虚是本(病因为本)。故在治疗上应用滋阴治本的方法,阴虚好了,发热咳嗽的症状,也就自然好了。

总之,在辨证论治中,分清标本很重要。同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本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整个病程中,何为本何为标,应灵活掌握。

3.正治与反治:正治法就是当热证表现热象时,用寒凉药来治疗,寒证表现寒象时,用温热药来治疗;实证表现实象时,用攻泻药来治疗;虚证表现虚象时,用补养药来治疗。这种治法,在一般情况下是最常用的,含有“正规”和“常规”的意义,所以叫做正治法。

反治法适用于严重病势,从现象上看,热象仍用温热药,寒象仍用寒凉药,虚象仍用攻泻药,实象仍用补益药等。

4.袪邪与扶正:扶正,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疗法,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是“扶正以袪邪”的方法,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病证。临床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补法。

袪邪,是使用攻逐邪气的药物,或运用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袪除病邪,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这是“袪邪以扶正”的方法,适用于以邪盛为主的病证。临床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发汗、攻下、清解等驱邪外出的方法。

5.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气候、环境条件、体质的不同,对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必须考虑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体质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考虑用药原则,叫做因时制宜。一般来说,暑热季节,用药不宜过温、过热,如麻黄、桂枝、姜、附子之类,用量要适当减少,以免耗损津液;寒冷季节,用药不宜过凉、过寒,如石膏、知母、黄苓、黄连之类,用量不宜过多,以防耗损阳气。

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考虑用药的原则,叫做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同,在用药上也有所区别。如在严寒地区,温热药用量可以稍重,而在温热地区,温热药用量应稍轻。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照顾病人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体质强弱以及精神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治疗,叫做因人制宜。如年龄不同,用药量也不同,成年人用药量大,儿童用药量小;在同一条件下,不同体质的人患相同疾病,用药也不尽相同。

6.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相同的疾病,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反应疾病的性质不同,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就是同病异治。如:感冒病,有风寒、风热的不同病因,治疗时就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即使是同一风寒感冒,在它的初起阶段和它进一步入里化热的治疗,其治法也有解表和清里的区别。

不同的疾病,相同的病因,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阶段,也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叫异病同治。如:气虚下陷的脱肛久痢,崩漏下血和气虚而致,所以都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

7.虚实补泻:当某脏器虚弱时,除可直接补益该脏外,还可从整体出发,补益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脏器,这种治法叫做“虚则补其母”。如虚劳病人,久咳肺虚,脾胃不振,食减便溏,治疗时可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8.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中整体观念在诊断治疗上的具体运用,它从病人的整体出发,根据各方面的反应,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既重视引起这一证的病因,又注意疾病发展的阶段性;既重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又注意患者体质、年龄等差异性。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的全面的临床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辨证”概念,而后针对不同证侯,选用不同治疗方法。

二、治法的运用

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现列举几例:

1.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之表证。证见恶寒发热,头颈强痛,肢体绞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苔薄白。方用麻黄汤,葱豉汤。有汗之风寒表虚证,脉浮缓,方用桂枝汤。

2.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之邪的表证。证见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口渴咽痛,咳嗽,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方用桑菊饮,银翘散。

3.表里又解:用于表里同病。证见头痛身热,鼻塞流涕,胸腔灼热,腹满而痛,大便秘结或下痢,舌苔黄,脉滑数。方用防风通圣丸,葛根黄苓黄连汤之类。

4.清热解毒:用于温疫,疮疡肿毒。证见咽喉肿痛,甚而烦躁狂乱,舌红、苔黄、脉滑数等。方用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5.养阴清热:用于热病后期或阴虚火旺。证见夜热早凉、骨蒸盗汗、唇红颧赤、咽干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方用青蒿鳖甲汤。

6.清燥润肺:用于温燥伤肺。证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细数。方用清燥救肺汤。

7.清肝泻火:用于肝火郁热。证见夜眠不安,胁痛口苦,咽干目赤,烦躁易怒,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洪实。方用泻肝安神丸。

8.舒肝和胃:用于肝气乘胃,胃失和降。证见吞酸嘈杂,吸气呕吐,苔白,脉弦。方用舒肝和胃散,四逆散。

9.滋补肾阴: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证见腰膝软痿,头目晕眩,耳鸣耳聋,自汗盗汗,遗精梦泄,足跟疼痛,咽燥喉痛,牙齿动摇,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方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10.滋补肝肾:用于肝肾阴虚。证见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潮热盗汗,咽干津少,手足心热,遗精梦泄,舌红无苔,脉细数,方用一贯煎。

11.安神补心:用于心血不足。证见心悸,精神衰疲,夜难入寐,头晕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燥,舌瘦尖红,少苔,脉细数。方用补心丹。

12.通经活络:用于气血阻滞所致中风,瘫痪,痰厥等证。方用大活络丹,小活络丹之类。

13.活血化瘀:用于蓄血。证见肩部麻木,少腹胀满,唇舌发黯或有紫斑,月经不调,小便自利,脉涩。方用桂枝茯苓丸。

14.芳香化浊:用于湿伤脾胃。证见胸隔满闷,恶心呕吐,倦怠嗜卧,肠鸣胀泄,口淡苔腻,脉濡。方用藿香正气散。

15.芳香开窍:用于热入心包或湿浊蒙蔽清窍。证见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方用牛黄丸,至宝丹。

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